墨子·非儒

在《墨子·非儒》中有这样的论述。
说孔子在蔡国和陈国之间没有饭吃。于是子路煮熟了一只小猪,孔子不问肉是哪里来的就吃。剥夺别人衣服买酒,孔子不问就是哪里来的就喝了。后来,鲁哀公将孔子迎回国,坐席没放正,肉切得不端正,他就不吃。子路就问为什么与在陈蔡之地的行为相反了,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过去你和我是为了求生,现在我和你是为了求义。”

我想知道墨家的这段记载属实吗,如果谁能找到一些相关资料,我会再多给分的
希望各位给出一些孔子被困在陈蔡时的资料,只是指出处也行,越多越好,我会多加分的

第1个回答  2010-01-30
就算有后代儒生也会修改掉的。

个人认为是可能的。因为孔子困于陈蔡的确是没吃没喝,而且和当地的百姓打起来了,子路在这种情况下,去百姓那里弄些东西来也算正常。或者可能用其他不讲究的方式。
第2个回答  2010-02-01
这段故事据说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第3个回答  2010-01-30
史记中好像有
第4个回答  2010-01-31
  《墨子·非儒》
  原文:孔丘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丘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褫人衣以酤酒,孔丘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丘,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丘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饱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译文: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用菌羹充饥,没有饭吃,到了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猪,孔子不问肉从何来就吃;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沽酒,孔子也不问酒从何来就喝,后来鲁哀公迎接孔子,筵席摆得不正就不肯坐,割肉不方正不肯吃。子路走上前问道:“为什么和在陈蔡时相反呢?”孔子道:“来!我告诉你,当时我和你急于求生,现在我和你急于行义。”在饥困之时就不惜妄取以求生,吃饱了就伪装来抬高自己,卑鄙伪诈,还有比这更甚的吗?

  孔子困陈蔡
  吕氏春秋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翻译: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所以要了解是非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作也。

  庄子《杂篇·让王》
  【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1),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2),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3)。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4):“由与赐(5),细人也(6)。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7)!故内省而不穷于道(8),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9),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10),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11),子路扢然执干而舞(12)。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13)。”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14)。

  【译文】孔子在陈、蔡之间遭受困厄,七天不能生火做饭,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屑,脸色疲惫,可是还在屋里不停地弹琴唱歌。颜回在室外择菜,子路和子贡相互谈论:“先生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遭受铲削足迹的污辱,在宋国受到砍掉大树的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弄得走投无路,如今在陈、蔡之间又陷入如此困厄的境地,图谋杀害先生的没有治罪,凌辱先生的没有禁阻,可是先生还不停地弹琴吟唱,不曾中断过乐声,君子不懂得羞辱竟达到这样的地步吗?”
  颜回没有办法回答,进入内室告诉给孔子。孔子推开琴弦长长地叹息说:“子路和子贡,真是见识浅薄的人。叫他们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到屋里。子路说:“像现在这样的处境真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于道叫做一以贯通,不能通达于道叫做走投无路。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怎么能说成是走投无路!所以说,善于反省就不会不通达于道,面临危难就不会丧失德行,严寒已经到来,霜雪降临大地,我这才真正看到了松柏仍是那么郁郁葱葱。陈、蔡之间的困厄,对于我来说恐怕还是一件幸事啊!”孔子说完后安详地拿过琴来随着琴声阵阵歌咏,子路兴奋而又勇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子贡说:“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此高洁,而我却是那么的浅薄啊!”
  古时候得道的人,困厄的环境里也能快乐,通达的情况下也能快乐。心境快乐的原因不在于困厄与通达,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与通达都像是寒与暑、风与雨那样有规律地变化。
  《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
  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而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孔子曰:“由!居!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句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聘礼,陈国、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长久地停留在我们陈国和蔡国之间,大夫们的施政施、所做所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就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君子也有困究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节操不动摇,人小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过火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这时子贡的脸色也变了。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知识之中的。”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不高兴。便叫来子路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排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路说:“大概是我们的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通行。”孔子说:“有这样的话吗?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里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使有智谋的人就能早行无阻,哪里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对子贡说:“赐啊,《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不精巧的手艺,但他的所作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有修养的人能研修自己的学说,就像网一样,先构出基本的大纳统绪,然后再依疏理扎,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想降格来敬合取容。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之后,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诗经》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出君子的色!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下大力研修的学说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天下接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的啊,姓颜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做管家。”于是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这才除了这场灾祸。

  陈蔡之厄,就好像出埃及记、耶稣受难、舍身饲虎等故事,此中不但关乎孔子及众门徒性命,而且更是弟子求索进步的良机,是儒家前途的重要时间点(孔门十哲全部追随孔子,夸张一点说这也许是儒家学派最终形成的契机。此前,孔子在任代理宰相时诛杀少正卯,《慎子·大道》中提供了孔子的解释说此人说话滔滔不绝令人神迷,据说少正卯曾经使得孔子弟子三盈三虚,是孔子重要的学术敌人和政治对手。),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中国文化最脆弱的时刻,此后只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与之比拟。
  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下,如何保持自信和尊严,还能够坚持信念。这段话可与约伯对上帝的质问对堪,当因果报应祸福法则在现世隐遁的时候,作为对自己命运处境已经耗尽道德努力的人,如何可以继续坚持下去?不怨天、不尤人甚或不欲求弃绝自己的生命?孔子的回答是,祸福穷达本就是命运,我们现在看来就是即使你不学难道困厄就不降临了吗?学则可以坦然面对这一深渊,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只要你听从自身的召唤,你就可以面对世事浮沉,而不丧失人自身的尊严,而且没有遗憾。孔子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过是逻辑不通的庸俗之论,正如“芷兰的盛开,是以其自身为根据,即道德作为人的先天规定性的就不要什么处境的回报”,但同时孔子不赞成违反道德,内心自然才是正解。孔子援引了很多正面反面的实例来证明道德与灾祸不存在比例的关系,说明孔子不迷信,但又顺应自然。一时困厄深层次原因复杂,而混乱之中的小国政争则是具体根由。孔子和儒家不相信也不认为献祭是可行的办法,在这次被围中,也忍耐也求解,最终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行动解决了难题。孔门弟子多人服务于卫国,此后孔子辗转于这些中原小国之间。除子路之外,其他人表现也很出色。《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当年这四门十哲是追随陈蔡之间的优秀弟子,本来楚昭王准备以七百里地封孔子,可是被令尹子西以楚国没有孔门人才多和贤劝止。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是孔子集团在思想方面的成长阶段。没有这十四年的或游民或客居生涯,儒家最初的经典会不会存在或是另外一番模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