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杜甫 江汉 的鉴赏 谢谢大家帮忙

1.意象或意境
2.抒发的感情
3.写作技巧
逐条分析,每条两三句话就行,谢谢
字不要太多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杜甫给人们印象多是悲愁叹老,感时伤怀,嗟病怨苦,忧国忧民,你很难想象杜甫也有清狂得意、壮志凌云的时候,这不,他的五言律诗《江汉》就是这样一首悲而能壮、气势磅礴的沉雄之作,品读、玩味之余,我为老杜的孤寂落寞而悲哀,更为老杜的壮心不已而惊叹。不管飞黄腾达还是穷愁潦倒,杜甫都是利国利民,忠心不移,这份执着一念、孤注一掷的毅力,这份百折不屈、坚贞不渝的意志,足以催人泪下,动人心魄。下面对《江汉》稍作剖析。

  全诗是这样写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前四句言“悲”,“悲”中有“壮”。“江汉”是诗题,也是诗歌首句开头用语,还是一个极易引发人们广泛联想的地名,寓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漂泊流徙,四海为家之意,暗示了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成为天涯沦落人,而且这种客居异地、颠沛流离的生活由来已久,仍将延续,似江汉流水绵绵不尽,如瑟瑟秋风哀哀不绝。“乾坤一腐儒”句,在“腐儒”前置一“乾坤”,顿觉天荒地老,风云变色,人世苍桑,感慨万千。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天高地阔反衬出人生的孤单渺小,微不足道;浩浩长天,茫茫宇宙,人生与之想比的确是苍海一栗,短暂而脆弱,这与杜甫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意味颇为相似。另外,“腐儒”一词别有深意,杜甫身在草野,心忧社稷,孤忠永存,痴心不改,此等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爱国思想,在常人看来,也许是冥顽不化,迂腐至极,可在老杜看来却是恪守不疑,矢志不移。试想,如此不分穷达,不顾流俗,殚精竭虑,效命尽忠,乾坤之内,能有几人?此腐儒颇有顶天立地,一往无前的志士风范。三、四两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写远浮天边的片云,隐喻自己飘泊不定,居无定所垢流浪生活;写永夜孤悬的明月,暗示自己孤独冷清,无依无靠的悲苦处境。片云夜月与诗人同孤共远,可想而知人在旅途的艰辛困苦,也可见出诗人思归之情的急切、深沉。特别不可忽视的是,皎皎明月虽然远在天边,孤独落寞,可是它的银辉四射,朗照万物让天地生色,这分明又象征着诗人效忠君王、忧虑民生的耿耿忠心,换句话说,诗人的一片忠心象高天孤月一样皎洁明亮。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寄忠心,暗示诗人尽忠效命,重返朝廷的期盼。“明月”的隐喻意义与杜诗类同。

  前四句诗写景言“悲”,有江海余生、思归无望的愁苦,有孤独落寞、穷愁潦倒的困窘,有辗转飘泊、颠沛流离的辛酸;但是更有孤忠长存,禀性不移的坚强和效命君王,许身国家的忠诚。品读深味,诗句悲中有壮,哀而不伤,颇有沉雄痛快之风格。

  诗歌后面四句抒情言志,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激情,给人以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之感。面对年迈体弱,风烛残年,诗人不是哀愁叹老,颓唐不振,而是壮心不已,信心百倍,颇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魄;面对飒飒秋风,面对老病缠身,诗人不仅没有悲叹哀伤之感,反而觉得大病将愈,意兴盎然,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志凌云的豪迈之情。如此壮怀激烈、跃跃欲试的诗句,怎不令人心动神驰,神彩飞扬呢?“古来”二句,化用典故,再一次强化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迷惑失道。他采纳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走出困境。诗人以“老马”自况,强调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利用它的日行千里的功力,而是采用它的绝地制胜的智慧。我虽是“腐儒”一个,但心犹壮,病欲苏,跟老马一样,并非一无用处,关键时候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国家,为人民做事的。当然,老马自喻,也含有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统而观之,四个诗句,触景兴感,用典设喻,没有悲凄惆怅的哀叹,没有临风伤怀的幽怨,只有报国思用的慷慨,只有竭尽忠智的殷殷期盼,对于一个穷愁老迈的诗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种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人生姿态更可贵的呢?我们由此不也感受到了一种不甘平庸,不屑颓靡的豪雄之气吗?

  和李白的昂首天外、高蹈尘世不同,杜甫总是头顶蓝天,足踏大地,把目光投向多灾多难的人民,沉郁顿挫,忧心忡忡,他的一江水、一片云、一轮月,他的一身病、一颗心、一匹马,无一不折射出诗人心忧国民,将以有为的情怀。我们体察得到他的忧愁苦恨,我们更感受得出诗人的雄心壮志,在那个兵戈满地、烽烟四起的年代,在那个亡命天涯、朝不保夕的时期,杜甫能够高瞻远瞩,励志奋发,承担家国大忧大患,喊出时代最强音,千秋百代之后的我们只能献上我们由衷的缅怀和崇高的敬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3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