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考生在此请教语文试题解题技巧!!

请有经验的朋友们给点方法很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文化经典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做文学类好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好呢?
各自有方法很技巧吗?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
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例句: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此处的“徇”作何解释?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句: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则就是一般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

这两句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技巧~~~~~~~~~~~~~~~~
一、紧扣原诗标题。诗文标题都是对诗文内容的概括。从1994年以来,高考古诗文鉴赏都有标题。《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过香积诗》(2003年)、《征人怨》(04年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05江苏卷)、《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06江苏卷)。从诗歌的标题可以大致分析出所咏内容类别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是山水田园诗还是咏物诗,是写景抒情诗还是咏史怀古诗,这些都是标题暗示的信息。如山水田园诗(写景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都是寄情山水,抒发闲适恬静的情怀或书写政治失意的孤寂伤感情怀;表现手法往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一首写景诗。景中的情怀是什么呢?在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之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愤恨,所以它既是写景诗,也是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其内容包括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致等,我们要重视思乡诗和送别诗,这类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如2002年高考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的悠扬,再写故园之思的深浓,“事”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词、曲一般有词(曲)牌和题目,但有时可以无标题,只有词牌或曲牌,而词(曲)牌与诗歌内容不一定有联系。如我们在训练中,有这样一道题: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在回答表达诗人思想情感时学生总是往昭君上胡扯,有的甚至怀疑老师所授方法,“怎么跟昭君联系不上的?”殊不知“昭君怨”是词牌名作标题。
二、充分利用注释。一般来说,注释为考生提供诗(词)人的有关生平,写作背景,以降低难度,帮助考生理解古诗。不过,历届高考试题很少有提供注解的。“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张伟明《2002年高考语文命题展望》)与现代文阅读考查一样,“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我们的古诗鉴赏答案不是游离于诗歌之外,任你想像,而是要在诗歌本身寻找答题依据。如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赠 花 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1) 前两句描写音乐很受称道,试作简要评析。(5分)
(2)有人说此诗意在赞美,也有人说此诗旨在讽刺。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3分)
回答第(2)题此诗旨在讽刺,就必须要借助注解“花卿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说意在讽刺是就其隐含意味而言,“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音,不当受之;说“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这种享受难于久长。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间”这样的注解,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如柳宗元的山水诗大都是寄情山水的同时抒发超然世外,政治失意的孤愤。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我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类作品,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袁行霈)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领悟诗人的情感主旨和写作技巧。如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倦 夜 [唐]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我们可以抓住“月”、“竹”、“稀星”、“暗飞萤”、“水宿鸟”等意象,揣摩、品味诗人从夜晚到天亮,为国事彻夜无眠,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残照”、“归鸦”,寓情于景写出作者也希望像乌鸦那样早早归家的情感。
是意中之境,境中之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境清新、高远,充满生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意境幽静(悠远)、空灵。“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意境平淡中见深沉,生机无限。苏轼的诗词豪迈开阔的意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在他的豪迈中又流露出功业未成的伤感。辛弃疾诗词中的意境显得慷慨悲凉。而李清照诗词的意境则是哀婉缠绵。柳永诗词的意境则是缠绵情切。
四、把握情感主旨。古诗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诗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的,只不过有的表达含蓄,有的表达直白,有的表达隐晦,有的表达张扬而已。特别是抒情写景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也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的本身去领悟与思考了。任何一首诗,它都是诗人内心的感受,人生经历和时代变化的形象的反映,我们在分析时,只有较全面了解诗人的经历以及时代的变化,方能准确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如:杜甫与安史之乱、辛弃疾与北伐、陆游与抗金、李煜与亡国、苏轼与被贬、李清照与亡国破家等,李白与政治失意,每个人的思想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都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我们可以从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即使是不熟悉的作家,也可以借助注解和诗词本身的语言信息来了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除了体会到作者对山河的热爱之外,如果了解到是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那么更容易体会到这首即景之作,还包含了一种万象更新的期盼和买舟东下的欢悦。
五、咀嚼体味语言。诗歌是用准确、凝练、生动、概括的语言,借助想像和联想,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主观情感的。鉴赏语言技巧,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留心比喻、借代、反衬、动静结合、绘形绘色等。2003年高考题对“咽”、“冷”这两个诗眼的赏析,考生只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即可:一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二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炼字”技巧包括修辞手法、创造的意境和诗人的主观情感三个方面。这道题从炼字角度出发,难度适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诗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题。只是参考答案有些简单,可能是考虑试题难度吧。其实,这两个字的用法,在语文教材中也有例子。课文《琵琶行》中“幽咽泉流冰下难”;《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只是我们可能忽略了教材而已。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我们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形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当语言表达成为思想的瓶颈时,哪怕你有再高明的见解,也只能用“茶壶里煮饺子”来掩饰自己的窘迫而已。有好多考生总是说“老师,你讲的这些,我都考虑到了的,可就是写下来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语言表达不过关,导致失分,甚是可惜。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注意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虽有 “程式化”、“套路化”之嫌,但是,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我们在行文中要注意表述的严密性,前后照应,不顾此失彼;条理清晰,“有问必答”,踩得分点,并做到自圆其说。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写了哪些景(意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等方面回答,大凡结合原诗句分析的,一定要复述(不同于翻译,不需字字落实,只要说出大意)相关语句的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2003、2004高考古诗鉴赏题都是借助前人的评论来考查考生的,在一定的圈子中给考生发挥的余地。2006年江苏古诗鉴赏题已经改换文本,考查的是元人的诗歌,理解思想感情、鉴赏关键词和表现手法还有一道开放性的理解题,给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张十一旅舍•榴花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注: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①诗歌是怎样表现石榴花的美丽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②前人评论此诗说:“可怜”一词是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长门怨(其二)
李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秋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1)诗中“愁”的内涵是什么,试作说明。(2分)
答:
(2)简要分析“长愁”二字在本诗前两句中具体如何体现。(2分)
答:
(3)古人评此诗“独照”二字“无理而妙”,试作具体说明。(4分)
答: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歌写出了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
(2)诗的首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3分)
(3) “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分)

(1)A写石榴花的美丽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觉来写,榴花能照耀人眼,其鲜艳美丽可想而知。从视觉角度烘托榴花的美丽。
B可惜无车马经过,看到青苔上落着绛英我的心中无限哀伤。反衬榴花美丽。
(2)同意。答案要点:“可怜”一词把花与人,景与情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
2.(1)指宫女独居深宫的孤单寂寞。(2)虽然春天年年来临,但宫女却不知人间还有春天,眼前总是满目秋意,见其“愁长”;四面黄金涂壁,华贵至极,但在主人公看来,总被留尘污满,那么华贵只能让我更添悲愁。(3)月本无情,清辉遍洒,但在宫女眼中一到寂寂长门,便成独照,可见明月是有意相苦,此说显得“无理”,但于此不难看出宫女愁怨之深:月亮到此都成“独照”,那么人之孤独不言自明。不言怨而怨自知,可见用语之妙。
3.(1)首联、颔联描绘了僻远山村幽静的环境,写出了行人日落时分仍在赶路、尚无处投宿的忧惧心理,尾联写出诗人远远看到山村人家的喜悦之情,“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2)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3)表明山村幽静的环境是由于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高考文化经典阅读解题技巧~~~~~~~~~~~~~~~~
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考点中要求的比较重要的能力。它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去粗取精 整体透视

高考现代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到归纳文章要点的题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①“去粗取精”: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②综合句意: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内容上的“公因式”;③整体透视:对表达含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

具体步骤应该是:①找到相关材料的位置范围,要点要么在关键段中(总起总结段、过渡段),要么在主体段中,局部的要点在题目提示的限制段中;②切割一“块”。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段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再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有时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有时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有时又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③抽“条”。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方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如2008年上海春季高考第8题,第(10)段“铁血内涵”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这一类型的题目。答案应该锁定整个第(10)段。第(10)段说,古镇的石板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其金戈铁马之声仍在古镇上回荡。韩世忠、梁红玉是民族英雄,他们率兵抗金是为了实现恢复大宋江山、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所以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加以抽象、凝练、概括,“铁血内涵”在文中的意思即是:抗敌御侮、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全面把握 分而治之

而筛选并整合现代散文中的信息,有时候并不是要切一“块”或“两块”,而是要综观全文,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那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如2007年上海秋季高考第11题,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要求分三点进行概括。这就要先找到“重西湖”在文中的位置。“重西湖”出现在第9段,“清诗人袁枚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说明“重西湖”的原因不仅在后几段,也包括在前面的各个段落中,而且题干要求要综观全文,做了明确提示。前面几段写了哪些与西湖有关的内容呢?第3段写道,杭州有茶,西湖四周处处皆有喝茶人,天天在品着一份生活的情趣。第4段写道,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飘浮着像《梁祝》这样的音乐。第5段写杭州的树,当然包括西湖边满目葱茏的树。第6段写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而西湖边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而公园美在有各式各样的伞。第7段写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与西湖有关的诗文和西湖的一草一树一花相互映衬,令人神往。西湖当然离不开水,而第8段写的西湖的水,是蕴藏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水,这里有悠远不尽的故事,有传说,有民族英雄,也有与西湖有关的文人。后面第10、11、12段,即是对民族英雄、文化名人的具体解说。第13段,则写出杭州人为明日西湖绘制了一幅幅的蓝图,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和谐,是大气。这样就把所有与“重西湖”原因有关的重要信息都筛选并提取出来了,然后再抽条归纳,跟西湖自然美景有关的有哪些,跟西湖历史文化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有哪些,跟西湖未来憧憬有关的有哪些,由此便可以整合出三条答案:(1)西湖风景优美(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

归结起来,筛选并整合现代散文中的信息,要注意:(1)整体把握,切块分割;(2)筛选并提取出所有与答案有关的重要信息;(3)抽条归纳、概括,形成凝练而清晰的答案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不过可以买本现代文阅读做做,我买的那个龙门题库(挺薄的,有科技文,散文,小说等五个分类)。现在再积累有些晚了,有些套路其实自己有些积累不到,所以就让别人去总结吧,我们去尝果就行了,龙门里边那个层次题型都不错,稍微背一下,比自己积累三年还好。没几天了,加油呀!~~我们一起,卷子一发一收,一摸过去了~~,卷子一发不收,高考过去了~~,想想也没什么难的。^_^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17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73603302_1_1.html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73603302_5_1.html
这些文章超级好的!里面有各种阅读的详细解题方法,套路,答题方法。认真看看,绝对有用!
我也是今年的考生,正常情况下语文能上120。语文单科常考全省前茅,还考过一次满分。不过其实我语文学得不怎么样,只是直觉和语感超强而已。如果你考试时能够做到会的题当然全对,不会的题也要求自己一定要对就可以考高分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5-21
高考语文:理解分析重于记忆
对于当下正在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复习已经进入最紧张的阶段。作为一名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学生,我想谈谈在语文备考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助考生们一臂之力。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部分,确保拿到满分。我建议考生每天坚持做5道题(即模仿高考题型的前5道选择题),并且准备1个错题本,把每天所做题中出现的错误和重点记下来,每周末及每次大考前回顾一遍,同时要注意这类题不能死记硬背,一定要深入理解题目,弄清楚对和错的原因。对重复出现的考点一定要牢记,因为现在的高考题目并不偏,常见的考点基本就是高考的热点,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常考的字音、字形、病句类型、搭配和语文常识等。

阅读部分包括文言文阅读以及现代文阅读。文言文的题型较为固定,包括实词、虚词的考查以及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我在复习实词、虚词的用法时制作了实词、虚词卡片随身携带,这样在上学、放学坐公共汽车时可以随时翻看,加深记忆。这种方法的效果不错,建议考生尝试一下。至于对文言文的理解,我认为考生可以认真钻研模拟考试中的文言文,尽量自己翻译一下,并与译文对照,找出自己把握不准的地方。

现代文阅读中主观题占较大比例,我的建议是,每次做现代文阅读题时,不要只略答自己思路中的要点,要当作考试完整回答,这样在对照答案的时候哪里做得不准确,落下了什么答题点就非常清楚了。

我认为,复习古诗鉴赏部分的最好方法是查阅古诗词典。词典中对于诗歌的分析非常详尽,不仅包括诗意的解释,还有对古诗意境的揣摩。考生翻阅古诗词典查阅几次模拟考中的古诗以及自己熟悉的古诗,仔细阅读、体会,进步会很快。

在复习中,考生一定要学会分析问题,不能遇到问题就死记硬背,现在的考试考的并不是背诵能力,而是思考、分析的能力。另外,考生应当树立良好的心态,不急躁也不懈怠,劳逸结合,不要急功近利,这样才能保证复习的高效率。

你可以看看我博客里的文章,对你肯定有帮助的:http://hi.baidu.com/jay091831/blog
第3个回答  2009-05-15
1.技巧是有一点的,但是要看你的基础扎不扎实。更重要的是你的基础。当然,现在说基础也来不及了,还是谈谈一些技巧吧。
就是最近多看看文言文,提高一下文言文阅读能力,主要是找阅读文言文的感觉,有了感觉之后,题目就会好做一点。在做文言文的时候可以先看一下题目,在看文章。散文的话,先浏览一下全文,看看大致写了什么,再看题目,找出文中细微的地方。
第4个回答  2009-05-15
我想我还是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地…
我是今年的高考生!语文成绩稳定在115到125左右。我觉得语文学习关键在于积累。
文言文你写的时候,读完一件事情就画一条线隔开,在回答判断正误的题时很有用!尤其时间和职位最容易疏忽。读的时候把每件事大概的意思记下来。
诗歌建议你买本古诗鉴赏的书,我觉得很好用!上面有很多专业术语可以用,因为诗人的感情都大同小异,你多背下一些固定的句子是很有用的,也可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我个人认为做文学类的比较好。实用类问题答题套路很死板,只要找对原文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语文关键是领悟作者的心思,不管是诗歌还是现代文,作者都是有感而发的。好好体会作者意图,答起题来就更靠近中心!
呵呵~还有半个月啦!我们一起加油啊~!祝你语文取得好成绩啊!^_^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