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的历史发展和有名作品作家资料

我国戏曲的有名的作品介绍,和作者资料介绍。还有戏曲的历史发展脉络。希望好心人自己点一下。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着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戏曲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

  争辉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 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重建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目,如京剧《谢瑶环》、蒲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戏曲艺术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图为清代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从左至右):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更、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

  楼主可以根据以上信息查找一下各大戏名便可知道作者等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2
我觉得最经典的就是这个:

《霸王别姬》

作品介绍:霸王别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一。主角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妃虞姬。
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诓项羽进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迷路,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
此剧一名《九里山》,又名《楚汉争》、《亡乌江》、《十面埋伏》。清逸居士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项羽本纪》编写而成。总共四本。1918年,由杨小楼、尚小云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杨小楼与梅兰芳合作。齐如山、吴震修对《楚汉争》进行修改,更名为《霸王别姬》。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诀别。

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的戏曲产生在十二世纪的北宋宣和(1119一1125年)到南宋绍兴(1151—1164年)间,到今天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几十年前,有种错误的提法,认为北曲比南曲早。我个人认为实际上南曲比北曲早。这是指最初的正式戏曲——即产生于浙江温州的南戏。先讲一讲正式戏曲产生以前的情形吧。
当我们的民族还处在奴隶社会的时候(殷代),歌舞就相当丰富,大致不外两类。一是模仿生活的。如打猎,打什么就模仿什么。二是模仿战事的。戴铜面具,装着羽毛和兽尾。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为兴盛,仍以歌舞、音乐、竞技(角抵)、滑稽为主,称为杂技或百戏。到了汉魏六朝大体也还是如此。如果说,把唱、做、念、打这四种因素合起来才叫戏,那末它们只是一些不完整的戏。西汉时张衡写的《西京赋》,里面说了不少东西,如“总会仙倡”,扮演女娲,扮演各种神仙的演员在一起唱;如“乌获扛鼎”,乌获是古代的大力士;“都卢寻撞”,演的是都卢爬杆;“冲狭”,演的是在圆筒中放刀,人在其中窜进窜出;“燕濯”,是象燕子一样背身向后跳过一盆水;“胸突铦锋”,是人用剑锋戳自己而戳不死,其实这是一种戏法;“跳丸剑之挥霍”,是象现代人一样玩弄三个弹丸或三支剑,循环地抛在空中;“走索上而相逢”,象现在走钢丝一样。这些都只是类似现在的杂技,虽说是中国所特有的技艺,但不能以戏视之。
《史记》、《战国策》里提到秦二世时的优旃。他善于说反话,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讲。如秦二世要养鹿,大臣们反对,秦二世不听。优旃却说:“好啊!好啊1如果敌人来进攻,只要将御花园养的鹿放出去,鹿的角就能抵住敌人了。”又如秦二世要漆城墙,优旃又说:“好啊!好啊!将城漆得漂漂亮亮的,敌人看见了就吓得不敢来了。”后来这种说话艺术逐步发展为现代的相声。这也不是正式的戏曲,只能算作戏曲的萌芽。
南北朝以后有三样东西值得注意,即“大面”、“钵头”、“踏谣娘”。
“大面”又称“代面”,现在湖南人还是把“大”读作“代”字音。“大面”始于北齐,北齐兰陵王貌美,打仗时恐怕震不住敌人,就戴了一个狰狞可怖的头套或面具,作威武之状。近代京剧跳加官要戴白面具,昆曲《贩马记》鸮神要戴面目狰狞的大头套,如喇嘛闹鬼的样子(京剧则作白面带胡的打扮),与“大面”更为接近。推而广之,京剧的脸谱,不戴头套而涂面,也不妨说是起源于“大面”的。
这些歌舞表演形式,提供了戏曲的雏型。
这一些也都不是正式戏曲。为什么如此说?因为正式的戏曲要具备三个条件:
(1)一定要化装演唱。

(2)一定要用当场人物的口吻来唱,即第一人称来演唱,不能用说书人的口吻。
(3)一定要有高度故事性(这个条件最重要)。

不过上面所说的歌舞有时会与戏曲搞混,为什么呢?原因是“参军戏”也叫“戏”,“大曲”也叫“曲”。唐朝梨园的演出,虽然在音乐、歌曲、舞蹈上都有了发展,也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但是,这些歌舞对戏曲的形成却有很大影响,尽管这些影响都是间接的。
(二)歌唱方面。有唐代“大曲”的调子,有词的调子,有民间流行的调子,有民间艺人们创造的调子。

(三)故事方面。主要是讲唱故事。那时候说故事的风气很盛,说唱相间,各有侧重,其中以唱为主的,发展成为后来的戏曲。

当时演唱的曲调很多。“大曲”是用一个曲调反复唱下去。“诸宫调”(如《董西厢》),是用很多宫调变换着连在一起唱。诸宫调流传到现在只有三种:金朝有二种,这就是《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元朝有一种,这就是《天宝遗事诸宫调》。

其它曲子有“缠达”(又叫“转踏”或“传摭”),和鼓子词(如连用十几支〔蝶恋花〕曲唱《莺驾传》故事)。

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它的来源也是有许多头绪的。主要是演出、歌唱、故事这三项的结合,这结合是古代艺人们的最大贡献,也是他们的智慧的结晶。

这两个也不错:《借东风》《罗成叫关》
第2个回答  2009-03-22
《霸王别姬》

作品介绍:霸王别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一。主角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妃虞姬。
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诓项羽进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迷路,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
此剧一名《九里山》,又名《楚汉争》、《亡乌江》、《十面埋伏》。清逸居士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项羽本纪》编写而成。总共四本。1918年,由杨小楼、尚小云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杨小楼与梅兰芳合作。齐如山、吴震修对《楚汉争》进行修改,更名为《霸王别姬》。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诀别。

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的戏曲产生在十二世纪的北宋宣和(1119一1125年)到南宋绍兴(1151—1164年)间,到今天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几十年前,有种错误的提法,认为北曲比南曲早。我个人认为实际上南曲比北曲早。这是指最初的正式戏曲——即产生于浙江温州的南戏。先讲一讲正式戏曲产生以前的情形吧。
当我们的民族还处在奴隶社会的时候(殷代),歌舞就相当丰富,大致不外两类。一是模仿生活的。如打猎,打什么就模仿什么。二是模仿战事的。戴铜面具,装着羽毛和兽尾。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为兴盛,仍以歌舞、音乐、竞技(角抵)、滑稽为主,称为杂技或百戏。到了汉魏六朝大体也还是如此。如果说,把唱、做、念、打这四种因素合起来才叫戏,那末它们只是一些不完整的戏。西汉时张衡写的《西京赋》,里面说了不少东西,如“总会仙倡”,扮演女娲,扮演各种神仙的演员在一起唱;如“乌获扛鼎”,乌获是古代的大力士;“都卢寻撞”,演的是都卢爬杆;“冲狭”,演的是在圆筒中放刀,人在其中窜进窜出;“燕濯”,是象燕子一样背身向后跳过一盆水;“胸突铦锋”,是人用剑锋戳自己而戳不死,其实这是一种戏法;“跳丸剑之挥霍”,是象现代人一样玩弄三个弹丸或三支剑,循环地抛在空中;“走索上而相逢”,象现在走钢丝一样。这些都只是类似现在的杂技,虽说是中国所特有的技艺,但不能以戏视之。
《史记》、《战国策》里提到秦二世时的优旃。他善于说反话,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讲。如秦二世要养鹿,大臣们反对,秦二世不听。优旃却说:“好啊!好啊1如果敌人来进攻,只要将御花园养的鹿放出去,鹿的角就能抵住敌人了。”又如秦二世要漆城墙,优旃又说:“好啊!好啊!将城漆得漂漂亮亮的,敌人看见了就吓得不敢来了。”后来这种说话艺术逐步发展为现代的相声。这也不是正式的戏曲,只能算作戏曲的萌芽。
南北朝以后有三样东西值得注意,即“大面”、“钵头”、“踏谣娘”。
“大面”又称“代面”,现在湖南人还是把“大”读作“代”字音。“大面”始于北齐,北齐兰陵王貌美,打仗时恐怕震不住敌人,就戴了一个狰狞可怖的头套或面具,作威武之状。近代京剧跳加官要戴白面具,昆曲《贩马记》鸮神要戴面目狰狞的大头套,如喇嘛闹鬼的样子(京剧则作白面带胡的打扮),与“大面”更为接近。推而广之,京剧的脸谱,不戴头套而涂面,也不妨说是起源于“大面”的。
这些歌舞表演形式,提供了戏曲的雏型。
这一些也都不是正式戏曲。为什么如此说?因为正式的戏曲要具备三个条件:
(1)一定要化装演唱。

(2)一定要用当场人物的口吻来唱,即第一人称来演唱,不能用说书人的口吻。
(3)一定要有高度故事性(这个条件最重要)。

不过上面所说的歌舞有时会与戏曲搞混,为什么呢?原因是“参军戏”也叫“戏”,“大曲”也叫“曲”。唐朝梨园的演出,虽然在音乐、歌曲、舞蹈上都有了发展,也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但是,这些歌舞对戏曲的形成却有很大影响,尽管这些影响都是间接的。
(二)歌唱方面。有唐代“大曲”的调子,有词的调子,有民间流行的调子,有民间艺人们创造的调子。

(三)故事方面。主要是讲唱故事。那时候说故事的风气很盛,说唱相间,各有侧重,其中以唱为主的,发展成为后来的戏曲。

当时演唱的曲调很多。“大曲”是用一个曲调反复唱下去。“诸宫调”(如《董西厢》),是用很多宫调变换着连在一起唱。诸宫调流传到现在只有三种:金朝有二种,这就是《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元朝有一种,这就是《天宝遗事诸宫调》。

其它曲子有“缠达”(又叫“转踏”或“传摭”),和鼓子词(如连用十几支〔蝶恋花〕曲唱《莺驾传》故事)。

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它的来源也是有许多头绪的。主要是演出、歌唱、故事这三项的结合,这结合是古代艺人们的最大贡献,也是他们的智慧的结晶。
第3个回答  2009-03-23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第4个回答  2009-04-04
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催弟(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二泉映月(The Moon Reflected In Er-qua)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