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轼与苏辙

1.苏轼与苏辙的情感如何
2.两者对人生的态度怎么样
3.举例:与他们有着相同或相反的人生观的人

1、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
2、苏轼旷达,苏辙内敛,苏轼不拘小节,苏辙沉静严谨(一对互补的兄弟)
3、例子一:苏轼把自己科举考试时候写的文章收入文集,有一处引用的典籍记错了一个地方,苏轼也不改,直接就收入,说明苏轼不拘小节,而且率直,错了就错了,不愿意掩饰。苏辙在将自己小时候写的一篇文章收入文集的时候,对不合适的地方做了改动,说明苏辙严谨,要求比较完美。具体是那篇文章我记不清了,好像是《缸砚赋》。
例子二:在晚年两兄弟被贬蛮荒之地,分手时苏辙要哥哥答应他一不再写诗,二不再喝酒(因为苏轼经常以诗获罪,不让他喝酒是因为苏轼当时身体不好),苏轼为了不让弟弟担心,就答应了,结果在一次打盹的时候在梦中做了首诗,苏轼醒来心痒难耐,就把这首诗记录下来了,又一想,反正答应弟弟不写诗也没做到,干脆再喝杯酒吧。说明苏辙从实际出发,而苏轼则大而化之,不甚在意现实的毁誉。
例子三:……
写累了,= =,他们两个的例子太 多~说不过来,我最喜欢这对兄弟了,苏辙对他哥哥实在很好,苏轼也实在喜欢这个弟弟~~而且两人又都这么有才华~比如写诗写文,兄弟俩经常唱和~
看看以下一段:
“黄州为全鄂胜境,子由《快哉亭记》谓其南合湖、沅、北合汉、沔,其势奔流肆放,益张于赤壁之下。余尝三至其地,凭苏子吊古之墟,瞰长江之清流,慨然想见其为人。夫以天地之大,白露清风,长江皓月,何在非供骚人笔墨资者?然非所性不失,有以胜造化鼓铸之情,鲜不动于物而生其羡矣。坡仙以象外之神,写个中之境,物皆自得,兴与人同,故能使一时望君吁古之怀,遂成为千百世凭吊兴亡之所。而其穷耳目之胜,又适如子由之记《快哉》,令人读之,真有难为兄难为弟者。此所由壮色江山,而江山皆乐为之助也欤!”
苏辙太好了,好的做他哥哥难,苏轼太好了,好的做他弟弟难~~苏轼曾把自己和弟弟比作二陆,初来俱少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4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苏辙(1039年-1112年)
汉族,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第2个回答  2009-03-22
那个水调歌头就是苏轼去见苏辙没见到时写的

下为康震老师讲稿:

说起苏轼苏辙兄弟,那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因为像他们两个人这样,同为当世的大文学家,同在政坛上达到巅峰,彼此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又惊人的相似,相互又都视对方为最重要的知己的兄弟,实在是少之又少。那么,苏轼苏辙兄弟俩的这种深厚情意,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康震:那么我们说,这样的一种现象它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是由于他们两个人啊从小一起接受教育,一起读书,从小长大,所以培养起来特别深厚的兄弟的情谊。这个苏辙啊在祭奠他兄长的祭文里边怎么说呢,他说啊: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什么意思啊,就是我们两个,互相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毕其一生只有一个人,我这一辈子,手足之情最重最重的,就是我的兄长苏轼。而我的兄长苏轼,手足之情最重的,就是我。我们两个从小读书的时候没有老师,父亲就是我们的老师。不管是春天,秋天,夏天,冬天,不管是天气热,还是天气冷,我们两个都老在一起读书,总在一起成长,一直到壮年以后,各自成家,才分开。所以这是一个什么呢,是一起读书,一起成长的这个过程,才能够产生非常深厚的兄弟的情谊,我觉得这对我们现在的青少年的成长啊,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很有启发意义的。(苏轼)他写过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这个诗很有名,有这么四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第3个回答  2009-03-22
苏轼与苏辙的情感很好
两者对人生的态度是有不同的
第4个回答  2018-01-02
吃给呀,让一个萌门里。他只摸多波咯哈子我都宁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