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推行的一批简体字

今天听我爸说的,说那个简体字改动较大,没有依据,被废除了,真的有吗?

淘汰的汉字----第二次汉字简化字

在文革中,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汉字简化,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文字改革。现在,简化方案己被否定。当时,我刚刚步入杏坛,印象深刻,流毒颇为严重。现在有些字还时常出现在手抄的文稿之中。今天是否有人记得这些字呢?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简称“二简字”、“二简表”。这是1949年以后第二批简化字。它的公布试行,虽在1976年10月以后,但指导思想、做法都是文革惯性使然,由此引发了广泛批评。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及各省、市、自治区一级报纸发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收简化字248个,第二表收简化字605个。12月21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次年3月2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学校试用简化字的通知》。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解释》说,原则上,“广大群众对汉字进行的简化,充分显示了群众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智慧。从事汉字简化工作,就是要总结群众创造简化字的规律,应用群众简化汉字的方法,在广泛搜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采用的主要是“各省、市、自治区和部队推荐的群众中流行的新简化字材料”,“群众来信中提供的新简化字材料”,“197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向各省、市、自治区征集的新简化字材料”。简化的具体方法为:主要选用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简化汉字形体(590个原字平均笔画为13.1画,462个简化字平均笔画为6.9画,简化字比原字笔画减少近一半)的同时精简了汉字的数量;淘汰了一部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使一部分汉字的偏旁和笔画结构变成了常用字;减少了一部分汉字的偏旁。

如,“龄”简为“令”, “帮”简为“邦”, “副”、“傅”、“腐”简为“付”,“街”简为“亍”,“停”简为“仃”,“舞”简为“午”, “部”简为“卩”;偏旁“豸”被“犭”合并,“廴”被“辶”合并。

1978年7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停止试用这批简化字。公开解释《草案》是“试用”,“试用并不等于正式推行”,“现在,《草案》已进入修订阶段,大规模的试用可以告一段落,所以在报刊上就停止试用了。” 1986年9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从现在起停止使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强调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胡愈之、王力、周有光等23位批评者先后说,直观地看,这些简化字缺胳膊少腿难看至极。专家指出,“二简”方案放弃了原来取得成功的以“简化偏旁”和“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为简化的主要方式,而是缺乏规律地甚至是大量地简化字形;一些字只在个别行业或某个地区使用,普遍性不强。有的为简而简,是人为新造的,缺乏约定俗成基础,所以难以推行。一些稀奇古怪的字流行于大字报,文字简化受到了造反派的压力。而且方案拟订和公布过程十分仓促,事先既未召开文字改革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也未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像“一简”方案那样慎重地事先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并修订。被批评为“这种做法既缺乏群众基础,又很不成熟”,发表以后造成严重用字混乱现象。并上升到“破坏汉字结构”、“破坏中国文化”的高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9
你爸爸说的对,真的有。
但因为当时对字体的改动过大,造成了认读的困难,在1978年以后就逐渐被废止了。
举个例子,“数学”的“数”字曾在那时被改成左边一个“由”,右边一个反文旁。如今那批字已经不再被使用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