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求解!

子击磐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从背诵篇目《渔父》一文中找出文中与“深则厉,浅则揭”内涵完全相同的句子。
荷蒉者对孔子的一番话,其主要用意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深则厉浅则揭译为:当人穿着衣服过河,水浅的时候还能把衣服拉高了涉水过去,但是如果水太深了,怎样都无法避免弄湿,就只好穿着衣服下去了。
与《渔父》中相同的一句我觉得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具体解释:
本文翻译:孔子在卫国,一天正在击磬,有个挑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走过,说道:“有心思啊,击磬以宣泄!”仔细听了一会儿又说:浅薄啊,硁硁的声音好像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啊!那么,你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没有人能理解你就算了吧。就好像过河,水深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过去。”(何必自寻烦恼啊!)孔子说:“说得好干脆啊!象那样就没有什么难处了。”

  为了你能够真正理解,再给你说明一下。

  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用玉或石制成。
  荷蒉(kuì):担着草筐。荷,担,挑。蒉,盛土的草筐。
  鄙:见识短浅。
  硁硁(kēng):击磬的声音。这里含有褊狭固执的意思。
  斯己而已矣:“己”之前省略了一个“知”字。
  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诗选自《诗经•卫风•匏有苦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进退应该审时度势,不能“知其不可而为之”。厉,石头,踩着石头过河。揭,撩起衣服过河。

  文中的这个荷蒉,他知道孔子满腹心思,讥讽其志虽高远,但不务实的处世态度;
  而你所说的丈人是《论语·微子》中的,骂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讥讽其志虽高远,但不务实的处世态度,表现对孔子等不参加生产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的不满;
  但荷蒉语意温和,宽慰孔子,并进一步给他指明出路,劝孔子“深则厉,浅则揭。”而丈人只是否定了孔子积极处世的政治观,态度倨傲
渔 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 文

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往於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息,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渔夫看到了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麼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为什麼不跟著饮酒享乐呢?为什麼要思虑得那麼深远,表现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净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渔夫微微一笑,敲击著船板要离开了,一面唱著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离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注:「沧浪之歌」复见於《孟子.离娄》,讲述孔子听孺子唱出沧浪之歌,便引之以告诫 弟子,明白儒者自取(自由选择)之道。水清只是清水,水浊仅是浊流,濯缨濯足皆凭自决 ,但这是逆解发挥,若顺取发挥,应是渔父诵歌之意,劝儒者改行道家之路:说「众人皆醉 我独醒」,应有倒过来说「众人皆醒我独醉」之胸襟;由是随波逐浪 ,或能潜移默化,纵无前景,也乐得逍遥(此逍遥自当与个人快乐或缩头乌龟式的安逸详细 分辨)。]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就采纳一下吧^^新年快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