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主张无欲,但在生活中没有欲望,如何进步呢?该怎么看待生活呢?

渴望进步的欲又是否应该禁呢?

渴望外物快感之贪求无厌心是食人魔,故当戒以回复正常适易需求状况;渴望追求真理,引领真理,导迷成悟,托愚成就,救人于急难,。。。追求一切智慧以尽遍知之无上菩提心为众所赞,谁能禁之?只是不戒前者,则实难进于后者也。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大方广佛华严经 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07
善友,你好,这里有个误会。
欲是一个心所,所谓的欲心所,心所就是说心升起时的心理特征,比如一个人站出来,必然有他的体态样貌,当我们的意识心升起来的时候,就有相应的特征产生,其中一个心理特征就是欲。

单独的讲这个欲就是希求期望的心理,你求生活进步,求知识丰富,求家庭和睦等都是欲心所的作用,欲心所是属于别境心所之一,别境心所就是说他们这五个升起的必然是在一定的条件上才能够升起,欲心所的产生是因为有所乐所喜欢的境界出现。
单纯讲这个欲并没有善恶,好坏的说法。因为不属于是烦恼心所,与佛法,善法也会产生所乐,所喜欢的。
然而佛教中的无欲不属于是意识境界,是说的众生皆有的第八识如来藏,是他从来不对蕴处界产生好恶所以从来无欲,而修行人通过修行找到这个本来存在的不生不灭,无欲无求的真实心,不坏灭法,转依他,放弃对于意识这个假我的执以为真而出三界乃至说成佛。
另从意识这个角度去说,所谓无欲也是说对于恶的导致众生产生不好之果报的行为无欲,首先是认清这些事物的本质是会给自己他人带来不好的果报,然后对于这些事情不希望,不希求,如邪淫,杀生,偷盗等恶不善法。追问

渴望向上的欲,是否应禁?

追答

上面那段话有地方更正下“应该是第八识如来藏从来不与五别境心所相应,而不是遍行心所,如来藏具备五遍行心所的”
建立在正见上的欲,比如希望自己和他人得到善报,希望自己能够出离轮回,希望自己能够成佛,更具有智慧,这个不是需要禁止的欲,因为不会导致自己受恶报进一步出世法的善欲不导致生死。
另佛经中有说欲为本,为因,众生颠倒,这里的欲是指的爱欲,如十二因缘说触缘爱,从解脱上来说这种爱欲也是属于贪,因为贪着你为我所有,我为你所有而导致不舍,贪爱欲界的种种财色名食睡,贪爱色界的种种精细物质,无色界的定境不能出离三界。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2-07
学佛最怕断章取义,剑走偏锋,研究的理解
佛教是门出世的学问,主张无欲是因为欲念多了,就容易妄想是非,平添烦恼
修佛人六根清净,心自清净
欢喜自在,这是本意
而不是你这样理解的
按照你的逻辑,佛度众生,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大德岂不是更多的欲望,不是的
然而无欲无求是极高的人生境界
什么都看破了,放下了,知其然,所以然,真如本性,自然无欲无求
然而无上正知正觉难也
生活中,我们做好自己,不害人之心,多向善之心,踏实走好生活每一步,多行善,多念佛就足够了
能踏实这样,用心做好做到佛教诲,已经很了不起了,足够了 阿弥陀佛
第3个回答  2014-02-06
所谓无欲无求,这样的境界不是从开始就这样的。
这是一个渐次的过程。
以居士的生活来说,解决基本的生计问题,这是必须的,是不可逃避的问题。所以不是一下子就达到所谓无欲无求的。
然后就是家庭的责任,作为妻子丈夫父亲母亲的角色,是不可能不操心的。
这些事情都可以圆融的看待,佛法是解脱法,于一切环境中修行,化解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这些看似烦恼的区域,恰恰是磨练心智,提升成就的好所在。
所以当一个人在一切环境中,都能保持内心寂灭,如如不动,这不就是慢慢达到了无欲无求吗?追问

但这个渐次的过程没有尽头吧,人永远都要向上走,难道要安于现状?

追答

我说的渐次,就是从有欲望慢慢提升到无欲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真正无欲无求,放下所有分别妄想执着,就彻底成佛了,已经圆满。

第4个回答  2014-02-07
阿弥陀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没有欲望,一样可以进步。
因为用真心做事,即使是没有所求,照样会有好的回报。
反之,随顺自己的烦恼欲望,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苦苦追求,念念都是贪、嗔、痴,只会消耗自己的福报而不是增加福报。
佛家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有所求,得福甚多。如此做,怎么能不进步?怎么能不幸福?怎么能不快乐?怎么能不健康?而且能智慧开,佛道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