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如题所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又是一首陶渊明文豪的田园诗。陶渊明文豪的诗世来受到人民的赞扬,可是我却对此另有一番见解。

根据史书记载,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原因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正面看来他是一个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君子。可是此外,这也是一种消极的做法。陶渊明的才华无容置疑,但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就更应该站出来,和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抵抗恶势力。如果每一个栋梁之才都像他一样归隐山林,国家还有人才吗?这个社会又何时才能得到解救?人民何时才能过上和平安乐的生活?

我也甚是不喜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种和平安静,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仙境。可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只会安于现状,缺乏理想,不求上进。与世隔绝只会让人们思想落后。如果陶渊明的桃花源真的实现了!那最终只会导致国力衰弱,国情落后。

人生在这个社会里,就对这个社会有责任。如果当时像陶渊明一样的文人志士都站出来,为国家效力,那么,中国历史将要改写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7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时所作,以示其归隐决心的。正文前的序言交代弃官的原因,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为维持生计而出任彭泽令,不久“眷然有归欤之情”。“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以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原拟庄稼成熟再“敛裳宵逝”,后因“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其实,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在现实沉浮中权衡利弊后的无奈只举,黄彻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乐田亩,乃卷怀不得已耳”。(《碧溪诗话》卷八)他的归隐是社会、阶级、思想潮流等诸多因素共同的结果。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清的。
第2个回答  2017-11-01
学生二选一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1)我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我反对这种说法。a.陶渊明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不愿同流合污,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官场的反叛。看法: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职。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世与我相遗,复驾言兮焉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的意义。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3
作为一个官来说,不负责任,甚至是自私,真正的父母官宁可自己受委屈也要为百姓谋福利,他为了自己快活置一县百姓不顾,要是当时中国品德好点的官员都抱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念头跑去隐居,天下怎么办,相交与他我更喜欢李鸿章,以屈曲之道,行为民之事,何等的忍辱负重,为了百姓连自身名誉都不要才是号官嘛!一己只见,见笑见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3-07
气节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