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上 适用法律的平等 对吗?为什么

如题所述

1、以上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般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以及法律地位的平等,法律赋予的权力、权利义务平等,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
2、主要内容有: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受宪法和法律约束,不允许有超越法律规定的任何特权;所有公民在司法上一律平等,即实施法律、执行法律和使用法律上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法律赋予公民权利能力上的平等,同等条件下公民具有获得相同权利的资格,并不表示行为能力上的平等。可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是法律范围内的平等,并不是事实上的平等。
3、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是不可能平等的,因年龄、精神能力不同而不同。《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适用法律上的平等,不得表述为“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后者还包括立法平等等内容在内。追问

答案不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4
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般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以及法律地位的平等,法律赋予的权力、权利义务平等。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法,可划分为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宪法是高于其它法律部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活动的原则等。法律是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是国家法的基础与核心,法律则是国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可划分为基本法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法、商法、国际法等)和普通法律(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规范的总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2个回答  2018-09-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上 适用法律的平等。(错)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

(1)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改造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在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

这一宪法原则既包括司法平等,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又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