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要有语文功底的

老师留了一个作业,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是议论文里的练习、最好要有语文功底的、写的好一点` 追加分数、

1.袁崇焕到底是忠是奸,满清吹捧,明人憎恨到底哪个是真.
——
满清灭亡后近百年来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袁崇焕都是忠。满清不但未吹捧袁崇焕,反而有所贬低,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广渠门大捷在明人和朝鲜人的书里都有详细记载为大捷,但在满清所修明史里却一笔带过。“明人憎恨”主要集中在袁的所谓通敌议和上,但这很明显是由于满清当时散布的流言而误会了袁崇焕。

2.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否为泄私愤.
——
不是。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了整肃辽东军纪,杀毛前苦口婆心地和毛谈了三天,让毛接受指挥,但毛坚持拒不从命,袁崇焕才杀了毛文龙。

3.袁崇焕作为一个文官统领战局是否就是其要杀处于朝鲜的偏师武官毛文龙的原因?
——
为了抗击后金的整体战局,需要毛的水军服从指挥,所以不得不杀。

4.袁崇焕的宁远大捷是否真如其所说的大捷?没了袁崇焕的宁远是否真是不堪一击?宁远的大捷是否真是袁崇焕一人之力?
——
即使是明人所修的把袁当成奸臣的各种史书也承认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满清对袁军广渠门大战的勇猛也不得不感叹“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
宁远是在明朝朝中打算放弃山海关外土地时,由袁崇焕首倡、孙承宗拍板,建成的坚城,终明之亡,满清重兵也未能攻下,如果不是吴三桂引清兵进关,不知道还要阻挡满清多少年。
宁远的大捷并非全是袁崇焕一人之力,袁的手下将士也出力不少,但作为指挥者的袁崇焕确为首功。

明人史料:

“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亦但是置将与卒耳。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崇祯实录》卷八)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为之。而该道员缺,则听崇焕自择以代。”(《明熹宗实录》卷六八)

“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关外九城得屹然拱护山海。”(《国榷》卷八七)
“藤县(即袁崇焕)之于东陲,亦蘍(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国榷》卷九一)

“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尔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金启倧一炮打坏虏营一角,虏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焕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天启六年正月)

王在晋,曾主张放弃关外领土,与袁崇焕不和,但也承认袁崇焕拼命阻止明军溃逃,拼死抵抗建虏的大功。在袁崇焕被害后,王在晋还坚持认为袁“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

朝鲜人史料:

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贼直到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魔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朝鲜《仁祖实录》八年二月丁丑载:朝鲜的使者朴兰英到沈阳,满清的王公当着他面互相“耳语”,说袁经略果然和我们同心,只可惜事情败露而被逮捕。这样的国家机密,怎会当着外国使臣的面而互相耳语,故意让他听到?朴兰英明白他们的用意,只不过想借他而传言到明朝去,以便尽快杀了袁崇焕,所以他在给朝鲜国王的奏章中说:“此必行间之言也。”直到一百年之后,朝鲜的君臣们在讨论明朝覆亡的原因时,还说主要原因是杀袁崇焕(见朝鲜《英宗实录》六年十一月辛未,即雍正八年,公元一七三○年)。 (金庸:袁崇焕评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8
你自己想不能抄袭
第2个回答  2009-03-29
这个。。。。。要自己想啊
第3个回答  2009-03-29
可以参考以下这里
这里有很多历史人物的评论和介绍
不过基本都是广西的
希望对你有用

http://www.gxhistory.cn/ReadArticle/ArticleList.aspx?cid=2

参考资料:http://www.gxhistory.cn/ReadArticle/ArticleList.aspx?cid=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