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

攻打紫禁城事那集?

  先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嘉庆帝秋狝木兰,原定进哨以后,行十三围,但因持续阴雨,“溪水骤溢,沙渍泥淖,人马皆不得前”,仅行五围,便于九月初一日,下令减围出哨,自避暑山庄返回北京。嘉庆帝令皇二子旻宁等先行回京,他随后回銮。嘉庆帝在归途中,接到奏报:天理教在滑县滋事:“滑县已失,县官被戕。”为此,嘉庆帝在当天连发数谕,调兵遣将,进行堵剿。各方大员在接旨后,加意防范堵截。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嘉庆帝正驻跸在丫髻山行宫。这一天,紫禁城内发生震撼宫廷的大事变。

  这起皇宫惊变是怎样发生的呢?它的根源是天理教的传播与流行。事变经过要先从天理教说起。

  天理教属于白莲教支派,是京畿大兴县人林清和河南滑县人李文成等,将分散在京畿的红阳教、白阳教、坎卦教等,同直、鲁、豫就是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地区,以震、离二卦为核心的八卦教,联合组成的一个民间秘密宗教组织。

  天理教的教民多是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少量的中农和下层官吏。天理教的教众很多,仅北京黄村一带,就有一万余家。在天理教起事之前,其首脑林清、李文成等编造“单等北水归汉帝,大地乾坤只一传”和“若要红花开,须要严霜来”等谶(chèn)语,制造舆论,蛊惑群众。谶语是巫师迷信的说法,为将来会应验的隐语。林清又称刘林,前一句谶语的意思是:汉帝姓刘,暗示“北水归汉”、“乾坤传刘”,就是姓刘的要坐天下;“严霜”为李文成的暗号,后一句谶语的意思是:暗示李文成来,红花便开。他们扬言:星象示变,要动干戈,为起事造“天意”依据。

  嘉庆十七年(1812年)正月,各地天理教首脑聚会于河南滑县道口镇,决定“应在酉之年,戊之月,寅之日,午之时起事”,就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午时起事。会后,李文成到北京会见林清。林清是北京大兴县宋家庄人。他们约定:李文成先在滑县举事,河南、山东、直隶同时揭竿而起,共同进逼京畿;林清则在京师城内响应,与李文成的教众里应外合,夺取京城。

  嘉庆十八年(1813年)八月底九月初,滑县天理教徒在大伾(pī)山中打造器械,被知县强克捷侦知,将李文成等逮捕入狱。为营救李文成,天理教众提前于九月初七日起事。这一天,天理教众5000多人,头缠白布,身着白衣,攻占滑县城,杀死县令强克捷,救出教首李文成。李文成在滑县衙署内设羽帐,竖大旗,上书“大明天顺李真主”。他们攻下附近军事据点道口镇等,因清军堵截拦阻,队伍未能迅速北上。而林清在北京大兴,对李文成提前举事的消息一无所知,仍按原计划,进攻紫禁城。

  时满洲正黄旗汉军曹福昌已投靠林清,他透露嘉庆帝将于十七日返抵白涧行宫,到时留京大臣出城迎驾;是日乘虚而发,成功把握较大。但林清认为九月十五日的举事日期为“天定”,不宜更改。于是决定:如期举事,攻打皇宫。最初打算派出数百人,但内应太监认为“禁中不广,难容多人”,并恃天理教众有“神术”,可以获胜。林清倚恃内应太监熟悉宫禁,决定派200人,分作东西两队,太监王得禄、阎进喜则居中应援。他们约定以“白帕”为标志,在十四日,化装成小商贩等,各备兵器混杂于酒肆、行商中,分别在菜市口、珠市口、鲜鱼口等处会齐,待十五日午时,即向皇宫发动进攻。林清则坐镇大兴黄村指挥。

  十五日,早晨,林清派出天理教众,约定分头行进,由宣武门潜入,然后200多名天理教众,分成东、西两队,乔装改扮,潜伏在东华门、西华门外。午时一到,由宫内太监接应,开始攻夺皇宫大门——东华门与西华门。

  东华门一路。攻打东华门的一支,由陈爽带领,刘呈祥押后,太监刘得财、刘金为向导内应。他们快要攻进东华门时,有卖煤的人争道,有人暴露了兵器,被守门官兵察觉,门卫关闭了城门。结果仅有陈爽等少数人闯入东华门内,其余都逃逸。署护军统领杨述率领护军,御天理教众于协和门下,杀死数人,有的教民则冲到内廷的侧门苍震门。
  西华门一路。攻打西华门的一支,陈文魁居首,刘永泰押后,太监张太、杨进忠、高广福为向导内应。太监王福禄、阎进喜在内接应。他们率领50余人,全队进入西华门。尔后,他们反关西华门,以防清护军进来。陈文魁等天理教众,边进边战,杀死守卫数人,由尚衣监、文颖馆,冲进到隆宗门外。由于时间耽搁,护军得到警报,关闭了隆宗门。双方激战在隆宗门外。天理教众由隆宗门外小房,登上高墙,窥视大内。这时,有几名天理教众,由廊房越墙,冲向养心殿。正在上书房读书的诸皇子闻变,皇次子旻宁(即后来的道光帝)“急命进撒袋、鸟铳、腰刀,饬太监登垣以望”。有的教民手举白旗,攀墙登殿,近养心门。旻宁立于养心殿下,“发鸟铳殪(yì)之,再发再殪”,以鸟枪击毙墙上二人。皇三子绵恺,紧随皇兄旻宁之后,冲到苍震门,也发枪射击。留京的礼亲王昭梿、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闻警后“急率禁兵,自神武门入卫”。时诸王公大臣已从神武门急入,聚集在紫禁城西北角的城隍庙前。随后火器营的1000多人也调入紫禁城。正当天理教众准备放火焚烧隆宗门时,火器营官兵赶来阻击天理教众。

  天理教众以几十个人的短小兵器,去对付强大的护军,又有诸王大臣督战,自然必败无疑。最后教众退到武英殿前,寡难敌众,或遭擒或被杀,无一幸免。后经过一番搜索,内应太监七人也全被擒获。

  在紫禁城里潜藏的天理教众,熬过一夜。第二天清晨,又下了一场雷阵雨。天理教徒,饥无可食,渴无可饮,夜不可歇,神不得宁。他们熬过两昼夜,直到十七日,才被搜查出最后的十几人,但没有一个主动投降的。

  此时的紫禁城内,一片混乱,甚至镇国公永玉、护军统领石龄等,竟要准备车辆逃跑。翰林院编修陶凫卿遇袭,仆人骆升以身遮挡,骆升被砍几刀,陶凫卿才保住了性命。他后藏于柜中,到十八日才被发现。

  十七日晨,清廷派番役到南苑黄村西宋家庄林清家中,佯称:城中事已有成,奉相公命,延请入朝。林清信以为真,继而被诱捕。朝廷又派人逮捕了林清家属和太监刘得财、刘金等。至此,天理教众进攻皇宫的行动失败。嘉庆十八年(1813年)是癸酉年,这一事件又称为“癸酉之变”。

  此时的嘉庆帝呢?他在丫髻山行宫,于十六日获得皇宫惊变的急报,派吏部尚书英和,先行回京处理善后事宜。嘉庆帝随后返京。

  十八日,嘉庆帝命大臣起草《罪己诏》。十九日,当他路经京东燕郊时,传闻“有贼三千,直犯御营”,扈从大臣、兵丁都吓得面如土色。嘉庆帝此时强作镇静,说:“不必惊惧。俟贼果至,汝等效力御之,朕立马观之可也!”事后证明,这是谣传,一场虚惊。他当天回到北京,诸王大臣等迎驾于朝阳门内。嘉庆帝非常感慨,众大臣也都呜咽痛哭。

  二十三日,嘉庆帝在西苑(今中南海)丰泽园,亲自审讯林清和太监刘得财、刘金等人。廷讯开始,命先将刘得财、刘金二人带来,斥问为何“萌此逆谋”,将二人夹打后处决。接着提审林清。林清在重刑之下,承认此次进攻紫禁城之目的,就是要把皇帝赶回关东。嘉庆帝恼羞成怒,命将林清凌迟处死,并将其首级送到直、鲁、豫地区示众。此后,嘉庆帝派兵火烧起义据点大兴县宋家庄,林清的姐姐、妻子,按律缘坐,均被处决。嘉庆帝再三严令对其他被捕者,严加审讯。在审讯中,施用了各种酷刑。最后,嘉庆帝命将被捕者及其家属共300多人,或处死,或流放,或为奴。他们的房屋、土地、财产被抄没,分赏给八旗官兵。后又在太监中进行了严格地清理,对相关太监或发往黑龙江给官员为奴,或拨给亲王、郡王名下管束使用。

  这次事件使清朝皇帝第一次认识到自入关170年来,大清的江山社稷发生了危机。嘉庆帝回宫后颁布《罪己诏》,声言要把与事者斩尽杀绝。
  嘉庆帝派陕甘总督那彦成为钦差大臣,率兵前往滑县等地追剿;又采取了分化瓦解政策——下令对起义地区蠲免钱粮,赈济灾民,区别首从,教徒不究。在“剿抚兼施”的政策下,直、鲁两地天理教军主力,仅两个月,基本瓦解。

  嘉庆帝遭遇紫禁城两变后,为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决定加强京师特别是紫禁城的防卫措施:严密保甲法;搜缴了1000本“奸盗邪淫”书籍,披阅后于殿廷烧毁;对太监严加管束,禁止随便出入紫禁城;不准八旗宗室、旗人居住城外;在京师城内及紫禁城、圆明园增设哨卡,添置、整修防御工事和设备;增加驻防军队;严格紫禁城内值班王大臣的交接班制度,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3
经“袁史”公众号授权发布

奇案朝朝有,清代特别多。
嘉庆十三年冬日,从来就不缺怪事的大清朝又发生了一件为世人谈论不休的奇案:皇帝御笔亲批的查赈钦差大臣李毓昌,居然在上任不久,就被人杀害了! 凶手据说是个小小县令……
这什么意思,清朝的一个县令都这样胆大包天了吗?居然把人家亲派的大臣给杀了,这不是在蔑视君威是什么?那嘉庆帝能忍受吗,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老虎嘴里拔牙——找死。

果然不出所料,嘉庆帝一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此事,待水落石出之后,所有涉案人员一个也没能逃过,主谋者被判处斩刑、绞刑、夹刑等,其余辅助者皆受到重罚。由此可见,嘉庆帝真的是被惹毛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县令真的如此大胆,连皇帝御笔亲批、位同钦差大臣的查赈官员都敢谋害?李毓昌被害身亡一事中有没有什么更大的内情?
小小县令竟敢杀害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在上任短短时日内就被杀害,凶手竟然是一个小小县令,这样离谱的案件,说来真的话长!我们就先从这个钦差大臣李毓昌为何会被派去查赈说起。
大家应该都知道,历朝历代,官员贪污永远都是朝廷的毒瘤,切不干净,而在清朝,这个毒瘤无疑被放大好几倍,那什么“和珅一倒,嘉庆吃饱”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那么,显然,作为皇帝的嘉庆也很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朝中官员盘根错节,环环相扣,想要拔除毒瘤,根本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没有好办法的嘉庆只能尽力地去抑制。然而在嘉庆十三年的那个冬日,亲派官员李毓昌的死让嘉庆彻底地怒了。
嘉庆十三年冬,黄河水泛滥,苏北地区多个县城皆因此遭遇洪灾,其中淮安府山阳县受灾最为严重。朝廷对此次灾情相当重视,立马就从国库拨了大量的银两,送去山阳县赈灾。

但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官员贪污可是清朝的一颗大毒瘤,数十万两赈灾白银经过官员们的层层剥削,最后也不知能够剩下多少。
这让嘉庆帝相当苦恼。最后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派指定官员前往山阳县查点赈灾银两。而此时刚刚中进士,还只是个知县候补的李毓昌入了他的眼。于是,他御笔一挥,候补知县一跃成为身负皇命的查赈官员,李毓昌斗志昂扬地去了。可是,这一去再回来时,就只是尸首了。
作为一个官场新人,初到山阳县的李毓昌秉持着皇命在身,彻查贪腐的宗旨,很快就对当地官员们开始有条不紊地调查了……
而就在调查进行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山阳县令王伸汉开始慌了,他深刻地明白,一旦自己贪污赈灾银两的事情被禀告给皇帝,那么他的下场简直不敢想象。于是,他使出了以前屡试不爽的一招,贿赂查赈官员。很幸运的是,十位查赈官员九位都被收买了;不幸的是,还有一位并不吃这一套,那就是李毓昌。
很快,认真收集民意的李毓昌查出了山阳县官员私吞赈灾银两的事情,不加任何思索,他如实地写了奏折,准备回京禀告。此时,王伸汉整个人已经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忍不住跳脚了。俗话说,狗急了也会跳墙,这王伸汉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自认为被逼到绝路的王伸汉,为了罪行不暴露,竟然想出了杀害李毓昌的恶毒法子。
在李毓昌返京的前一天晚上,王伸汉借口为众人践行,宴席上,李毓昌被灌了很多酒,等到半夜回到驿馆的时候,口中就像要冒烟了似的,忙叫仆人端茶水来。仆人李祥很快端来了茶水,李毓昌想也不想直接喝了下去,不一会儿竟然吐出鲜血来。原来李祥等人早已被王伸汉收买,端来的茶水中也早就被下了毒。

然而此时中毒的李毓昌并未立刻断气,吐出鲜血后,察觉事情不对,他开始大声叫喊。这叫声惊动了做贼心虚的李祥等人,他们害怕叫声引来别人,自己的罪行会暴露,于是直直地冲进房间,勒死了李毓昌。
李毓昌一死,几位仆人松了一口气,但很快后知后觉的他们才意识到勒死李毓昌,留下了太多的痕迹,于是,几经思考,他们竟然将李毓昌的尸体吊在房梁上,伪装成自杀身亡。而后,前往县衙报案,说自己的主子自缢身亡了。
王伸汉一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带着仵作走了个过场,就去禀告知府大人,确定是自缢而死。知府一听,也装模作样地让仵作复检,然而这个仵作却说李大人口角有血,应当不是自缢而死。知府一听,痛打仵作一顿,说他胡说八道,而后仍然按照自缢而死的报告往上传递。
就在众人以为这事会就这样了结的时候,前来收尸的李毓昌的兄弟李泰清却发现了不寻常之处——一封记载了王伸汉贿赂李毓昌的残信,但他没有声张。不久,李大人遗孀收拾遗物之时,竟然发现了血迹,李泰清越发觉得李毓昌不是自杀的。于是,他开棺验尸,果真发现中毒痕迹,一气之下,直接告了御状。

此时的嘉庆帝本来就为了贪污之事郁闷,一看这御状简直是要喷出一口老血来,立即下令彻查此事。在嘉庆帝亲自推动下,很快,李毓昌之死就水落石出,相关人员皆没有逃过处罚,几位主谋被直接处死。冤屈得以昭雪,相信李大人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
评价
从表面上看,这桩案子不过就是一个胆大包天的小县令为了保住自己不惜杀害朝廷官员的普通案件。但真的会是这样简单吗?
在那个阿谀奉承至上的腐朽官场,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会有那个胆子毒杀位同钦差大臣的查赈官员,说没有人给他撑腰,谁会信?
知府为何要痛打仵作,坚持按照自缢身亡的报告上报;如此震惊世人的一桩案件,又为何差点被一个小小知府和县令只手遮天,隐瞒过去;上级众多官员为何同时被贬,这其中的弯弯绕绕难道还不够清楚吗?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自缢而死,有的只是腐朽官场之上永远都不会满足的贪婪人心。
一个腐朽的官场给予好官的永远都不会是希望,而是源源不绝的失望!李毓昌之死就是最好的例子!
参考资料
【1】梅华丽.嘉庆帝严旨破奇案[J].文史天地(6):43-44.
【2】李晓巧.一起震惊嘉庆帝的谋害“反贪英雄”案[J].《现代领导》,2015(6期):46-4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