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篇关于三毛的文章是谁写的?(由于字数要求我只写了一部分)

三毛的文章有一种非艺术化的倾向。她不爱“做”文章,感情奔放自由,语言也随物赋形,多描写叙事,少抒情渲染,很少写景,不受传统的“景语皆情语”的影响,使得她的文章少文采而多“意采”和“情采”。看她的文章,宛如听朋友交心,娓娓谈来,声声入耳。这种文章有易懂、易感和通俗化的特点,容易获得更多的读者的共鸣。这种文章风格,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一种突破,亦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的衍生物。
一些文化学家,把世界文化分为神型和酒神型两种类别。神型和原始文化较为节制、冷静、理智;酒神型则自由浪漫、狂放不羁。这两种情感表达的特定方式,世代相沿而形成传统。以此类比中西方文化传统,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只有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我们站稳根基,强健地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取彼之长克己之短,进而形成一种更丰富更健康更有生命力的新的文化传统。在这种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人似乎各有侧重,不同时代的人也有不同的侧重。青年人多趋向变化,老年人多趋向守成,这是社会发展的常态。三毛本人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一再告诫青年朋友,不要忽视唐诗宋词,不要忽视《红楼梦》。但是,她的主要文化倾向则是酒神型的,相形之下,她的传统文化功力稍,欠缺中国士人传统的忧患意识,因而使她的文化心灵的深度与力度不足,无力用深刻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行动,用丰富的文化学识去涵纳中西文化……三毛是一个典型,但不是一个圣人,我们不能对她求全责备。她够优秀的了,她已经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代许多青年人爱她、崇拜她,把她当作心中的偶像,这是开放社会蓬勃发展中的一种进步现象,是社会变革中青年人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取向。“三毛热”已经消退,但她在时间的叠嶂中,激起了人们深远的回响和反思。
值此三毛谢世十二周年之际,谨写此短文,作为十二周年之祭。愿这颗善良而奔放的灵魂,在天国的花丛中安息。

不知道是奚学瑶还是谢冕````
我在这里看见的耶,自己进去看一下看是否有帮助。。。最后一个回答者```你该不会也是在那里看见的吧````

1991年1月4凌晨,著名作家三毛在医院自缢身亡,国内的许多报纸都刊登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时隔二,北大校园内便贴出了社会学社以“三毛不再来”为题的座谈会海报。当时,我市文联创作院院长奚学瑶先生正在北大教授谢冕先生门下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正是散文,故也去参加了这个座谈会。
“令我惊讶的是,学校文化活动中心只可容纳五六十人的一间会议室,屋里窗外却挤了一百七八十人。青年学生们以自己纯情的诗、深情的歌、真挚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三毛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他们对三毛的人生价值、三毛的死因以及她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整个座谈会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炽热而真诚的气氛之中。”
一滴水可见太阳。由此,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大陆所流行的一股“三毛热”。
在某些学者、作家眼里,三毛不是一流作家,但是,她在、大陆却有着广大的读者群。她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版,迷住了许多少男少女的心,也打动了好多成年男女,其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一些公认的一流作家,其影响也远远超越了文学界。她的“热”不是孤立的,而是随“萨特热”、“金庸热”、“弗洛伊德热”、“琼瑶热”等联袂而来。她的“热”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层的文化心理原因的。可以这么说,“三毛热”是一种文化现象。
三毛是个奇女子,她度过了丰富、鲜明、坎坷的一生。她既强烈地追求自由、纵情任性、毁誉由人、我行我素,又至诚至爱、真真诚诚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写作。她有着鲜明而复杂的艺术家的个性,又倔强又软又恬静又狂放又粗疏又细致,如水温柔,如山坚毅。她身上融通了中西文化,是一个喜欢芸娘也喜欢查泰莱夫人的“老派”的新女性。
尽管三毛是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人,但其形象特色则在于她的真和奇。她把自己的真性情奉献给读者,痛痛快快地爱,风风火火地闯,无牵无挂地玩,无遮无碍地哭,处处袒露了一份真纯的童心。她的身上有着强烈的反弹力,也即生命的活力,顽强地驾驭不羁的生命之舟,主动地去寻找欢乐、坎坷、动荡,寻找痛苦,寻找爱,寻找死,一生充满了许多奇行奇迹,使生命成为一首浪漫奇丽的诗。她的文章,正是她多姿多彩腾挪起伏的人生的真实记录,是自我宣泄的心灵史。
作家的创作特色离不开本人的个性和人生经历,离不开先天的文化脐带与后天的文化营养。三毛出生于一个富有的信仰基督的知识家庭,生于安乐,死于爱宠,因而个性极强。上初中时,因遭受数学老师人格侮辱而失学在家,在父亲和几个社会知名人士的引导下,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接受过美术的基本训练,从而奠定了她的文化基础。她19岁只身闯荡欧美,扩大了文化视野,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之后,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了数年,周游列国,足迹遍及59个国家。纵观她的人生经历,剖析她的文化构成,可以看到现代的文化意识占其主导地位。因此,她的行动作为迥异于传统的中国女性,无法以静雅娴淑等修辞描述她。从她身上,找不到“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中国古典知识妇女的倩影,而是一个全新的有着牛仔精神的现代女性形象。与徐志摩相似,他们均深受西方文化的哺育,性情外向、率真,行为狂放不羁,心灵自由奔放。徐志摩自认为自己是只“野狗”,三毛则自谓思想爱“跑野马”。一个“野”字,表明他们均不愿意就范于传统文化的羁约,而要冲破习俗,实行新变。这种文化新变,是一种深层心理的变化,不但导致了他们行为方式的脱俗之举,也使自身的审美观与文章风格出现了嬗变,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融入了不少旧的礼仪观念。尤其对于女性,其礼仪束缚更为苛严繁复,如所谓“笑不露齿,行莫摇裙”、“好女不事二夫”的封建陋识,即使人们习惯中的褒义词,如“温柔敦厚”、“贤惠”之类,实际上也杂有旧文化的遗痕。人们常常误将一些旧的文化观念视作文明意识,而要自己的子女去遵循。三毛的父母,有时也以这种传统的文化观念去告诫三毛:“在外待人处世,要有中国人的教养,凡事忍让,吃亏就是占便宜。万一跟人有了争执,一定要这么想——退一步海阔天空。”三毛却反其道而行之:“父母的帐算得不对,吃亏怎么会是占便宜?退一步如果落下深渊,难道也得去海阔天空?”(《稻草人手记·两极对话——沈君和三毛》)这种“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思想,在我们许多人头脑中还少吗?不是许多人把郑板桥书写的这两个条幅贴在墙上,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吗?三毛并没有受这种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而是坚守自强、自爱和自尊的态度:“在不是自己的国度里,做一只吊睛的白额大虎,变成跳涧的金睛猛兽,在洋鬼子不识相的西风里,做一个真正黄帝的子孙。”(《稻草人手记·两极对话——沈君和三毛》)
三毛是进取者,是勇敢的女性。她蔑视平庸、平淡的生活,自述“人生苦短,不喜平坦”,矢志追求那种独创奇特的生活,从而摆脱凡庸世俗和随之而来的滚滚红尘。因此,她闯荡欧美,深入撒哈拉大沙漠的不毛之地,走丝绸之路,登西藏高原……从生命的危厄之中,意气风发地走了出来,使得人生变得十分充实而有意义。因此,在临死前一天,她能够这样说:“我已经拥有异常丰富的一生。”世上有多少人,能够像她这样死而无憾?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地完成自我设计,实现自我跨越,获得自身的人生价值?这种强烈的进取精神,是对民族文化中惰性心理的一声响鞭,催人跳出中庸的泥潭,不为眼前的物质利益所腐蚀,而去追寻一种超越世俗的崇高境界。在改革开放春风的鼓荡下,这种奋发精神在大陆青年一代中激扬了起来,首漂长江的英雄尧茂书闯险牺牲,更多的青年奋起漂流长江,漂流黄河,出现了一种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壮烈景象。这些英雄业绩,与三毛闯荡撒哈拉沙漠,在文化精神上是一脉相通、互相呼应的。这种精神,给中华民族古老的躯体中,输进了新鲜的血液,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坚挺刚健,青春焕发。
三毛摆脱了精神枷锁的束缚,她的性灵得以健康地发育。因此,她的散文,是自叙式的人生传记,不修饰,不做作,自自在在,大大方方,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正因为没有束缚,她才能将人性中至真至诚的爱淋漓尽致地倾倒出来。这种铅华洗尽的真性情文学,是一种不讲艺术而又充满艺术的真歌。在中国文学艺术家中,至真至诚的不在少数,而能够像她那样淋漓表达的却并不多见。三毛没有沿袭中国古典散文传统压抑性灵的各种法规,不是裹着小脚,迈着扭捏的脚步,而是放开天足,潇洒自在地往前走;不是克制自我感情,把自己的个性面貌遮掩起来,而是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腑之言和由衷之情。当代青年尤其喜欢三毛这种开放的心态,希望世界充满爱,人们之间的爱心相互沟通。
三毛的文章有一种非艺术化的倾向```````````……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972237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01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其父郭敬之曾作过唐朝五个地方的剌史,也算是世家子弟。郭子仪其人仪表堂堂,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唐玄宗天宝十三年,为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估计郭子仪象许多边镇中高级官员一样,庸庸无为,度过富贵而乏味的一生。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以本军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奇兵以山西插入,攻陷河东地区的战略重地静边军城(今山西右北卫镇),斩杀胡兵七千多,是“安史之乱”后唐朝首次大捷。

天宝十五年七月(公元756年),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军配合作战,在嘉山大败史思明等贼将,斩首四万,生擒五千,获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重归唐朝掌握。唐肃宗即位后,贼将阿史那从礼率五千骑出塞,与河曲部落数万胡人企见觎身在朔方军的皇帝。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联兵击败贼军,平定河曲地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收陕郡永丰仓。同年四月,安禄山被儿子杀掉,朝廷招郭子仪还凤翔,欲图大举。五月,郭子仪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十月,郭子仪率汉、回纥联军十五万收复长安。与敌交战中,郭子仪指挥有方,斩首六万余级,唐兵重新夺回京城。百万人民夹道欢呼:“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至德二年十一月,郭子仪率兵又攻入东都洛阳,陈兵于天津桥南,士庶欢呼。至此,郭子仪因军功加司徒,封代国公。率师回京时,唐肃宗亲遣御林军迎于灞上。面君之时,唐肃宗一句话发自肺腑:“虽吾之家国,实为卿再造!”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郭子仪在河上大败贼兵,擒获贼将安守忠。十一月,接连大败安庆绪。转年二月,邺南战役,贼将史思明大败唐军,处于后阵的郭子仪未及合战就遇上沙尘暴,率兵士退保河阳。大太监鱼朝恩借机进谗,朝廷召郭子仪入朝,削夺他的军权。郭子仪怡然接受处理,没有任何怨言。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李光弼邙山大败,鱼朝恩退保陕州。转年三月,河中、太原军乱,两地唐军主师相继为乱兵所杀。面对乱兵可能造反与史恩明叛军结盟,不得已之下,唐廷重新起用郭子仪,以他的威望与德望镇服各部兵马,进封他为汾阳郡王、充任朔方、河中、北庭等数州节度使,出镇绛州。唐肃宗临崩前,把郭子仪叫到床前,托付后事:“河东之事,一以委卿!”郭子仪呜咽流泪,誓以死报。
虽然不断受鱼朝恩、程元程等太监诬陷,继位的唐代宗仍然起用郭子仪,但也是留在京都虚位相待,不予实权。不久,唐将梁崇义、仆固怀恩相继叛乱,勾引吐蕃、回纥军队入寇河西。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大军深入而来,大掠奉天、武功,渡过渭水,一路东进,进逼长安。惶急之下,只能又下诏封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由于久废在家,郭子仪部曲旧军已散。诏旨下达之日,他手下仅有二十骑人马。一行人至咸阳时,吐蕃军已经渡过渭水。唐代宗闻讯,慌忙弃长安奔陕州。逃跑途中,射生将王献忠又叛乱,劫持丰王等十个王爷想投奔敌军。半路为郭子仪遇上,十王转危为安。由于郭子仪统兵有方,声名又隆,一路上不断有唐朝的败兵散卒来奔,军势渐振。吐蕃入长安不久,唐军与城内居民里应外合,虚张声势,竟使敌军惶骇奔逃。
太监程元振见郭子仪又立大功,害怕于自己不利,就极劝唐代宗迁都洛阳。郭子仪上表极谏,痛陈利害,代宗终于转意,回都长安。面对伏地迎拜的郭子仪,唐代宗一脸怅恨,说:“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代宗广德二年十月,仆固怀恩又引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南下,郭子仪受命,率军抵御。转年九月,叛军已相继进抵长安附近,京城人情恐慌,不知所从。关键时刻,唐代宗急召郭子仪从河中返长安。
当时,郭子仪随从军卒仅一万人左右,在泾阳屯军。四周叛军、回纥、吐蕃等军队有近三十万,已经把郭子仪一军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郭子仪急忙下令属上四将分阵迎敌,自己亲率两千铠甲军出于阵前。回纥军队首领很奇怪,惊问唐兵:“主帅为谁?”唐军回报:“郭令公。”回纥大惊:“郭令公还活着吗?仆固怀恩讲天可汗(唐代宗)已崩,郭令公也病死,中国无主,我们才跟随他来到这里。既然郭令公还活着,天河汗也活着吗?”唐军答称:“天子安好!”这下子,回纥首领有些慌乱,面面相觑:“难道仆固怀恩欺骗我们?”
见此,郭子仪忙派使者去回纥营中晓谕:“几年前回纥大军跋涉万里,帮助我大唐收复两京,双方休戚与共,关系甚洽。现在,奈何捐弃旧谊,帮助仆固怀恩这个叛臣,如此,对回纥一点好处也没有呵。”回纥人将信将疑:“都说郭令公死了,否则,我们怎敢至此。如果郭令公真活着,就让我们亲眼见一见。”
使者回报。郭子仪马上跨马欲出。左右将帅都劝:“戎狄狼子野心,怎能相信!”郭子仪说:“敌众数十倍于我军,力战肯定不能胜。我现在出去与他们相见,示之以诚。”左右将领要派五百骑兵扈卫,郭子仪摇手拒绝,只带十几骑轻装而出。唐军大呼:“令公来!”
回纥如临大敌,不知唐军真假,前面数排弓箭手皆引弓搭箭,持满欲射。郭子仪骑马至阵前,摘去头盔,对带头的回纥“大酋”亲切问候道:“君与我前些年同生死、共患难,怎么现在一点也不念昔日情份啊?”见到果真是郭子仪本人,回纥首领大将都扔掉手中兵器下马拜礼:“果吾父也。”(真是我亲郭大爷呵)于是郭子仪邀请回纥众首领欢饮,大赠金帛,誓好如初。酒席宴上,酒酣耳熟,郭子仪乘机劝说回纥首领:“吐蕃与我大唐本来是舅甥之国,现在背信弃义进攻我们。他们已劫抢牛马无数,诸位如果能倒戈奋击吐蕃,既能逐戎得利,又与我大唐重修友好关系,一举两得,多么好啊。”当时,仆固怀恩已经暴病而死,“群虏无所统一”,回纥人就答应了郭子仪。
吐蕃军队已经得知唐军与回纥军“联欢”的消息,惊疑双方有诈,乘夜就引军退走。郭子仪先派白元光等率一部分唐兵与回纥军相合,追击吐蕃,自引大军继后,于灵台西原大败吐蕃,斩首五万,生俘一万,得牛羊马驼不可胜计,并追回被俘掠的唐朝士女。
唐氏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十一月,郭子仪又以三万步骑破吐蕃于灵州,斩敌三万。

由于鱼朝恩一直嫉恨郭子仪,他派人挖毁郭子仪父亲的墓穴,乱抛尸骨。在古代,刨挖别人的先人坟墓,简直是深仇大恨。恰值郭子仪引兵入朝面君,众臣心下疑惧,惟恐这位郭大爷一气之下大闹朝廷,闹出个兵变什么的又把京城颠个底儿掉。唐代宗见到郭子仪,首先就谈起这件事,想就他父亲坟墓被毁之事代朝廷道歉。不料,郭子仪伏地大哭,说:“为臣我久为军队主帅,战场上不能禁暴,时有军士挖毁坟墓事件发生。为臣我不忠不孝,上获天谴,不是别人的过错啊!”如此,朝廷上下才安下心来,知道郭子仪没有寻衅找碴的念头。

郭子仪为人,宽于御下,忠于事上,赏罚必信。虽屡遭几个太监谗毁,但他处处小心,朝廷叫干啥就干啥,没有丝毫怨言,故而唐肃宗、唐代宗对他始终信任。以鱼朝恩之阴毒,也有被感动之时。有一次鱼朝恩宴请郭子仪,属下都害怕郭令公赴鱼公公之宴有去无回,要他众兵相护而去。郭子仪仅带十几个人仆人前往。鱼朝恩很奇怪,问:“王爷您怎么随从这么少?”郭子义告以实情。这样一来,感动得这位曾大挖郭子仪祖坟的鱼大公公也哭了:“令公您真是长者,别人能不对我起疑心吗?”傲狠难驯的藩镇土皇上田承嗣拥兵魏博,遇见郭子仪来使,马上跪地西向拜舞,指着自己的膝盖对来使说:“此膝不屈地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占据汴州,公私财赋凡经过他的地盘一概掠为己有,惟独有郭子仪“封币”(贡朝钱物)经过其境,马上派兵卫护送,不敢掠取丝毫。此外,郭子仪麾下勋将数十人,一时都封王封侯,贵重无比,但郭子仪对他们颐指气使,如使唤仆从部曲。那些人也恭谨俯首,孙子一般。其幕府参谋六十多人,后来也都成为将相高官,时人皆钦服郭子仪有识人之明。
此外,郭子仪为人也颇有远见,该疏放时疏放,该谨慎时谨慎。他晚年在家养老时,唐德宗宠臣卢杞进谒。平时,无论什么王侯将相来看望,老头子身边都是妾姬侍奉左右,不避来人。听说卢杞要来,郭子仪忙令众妾侍退下,自己危坐,等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奇丑大臣。相谈之间,也谦恭有礼,态度温和。卢杞走后,家人很奇怪,问:“令公您干吗如此好待卢杞呢?”郭子仪说:“卢杞此人,貌陋而心险。如果有妾姬在此,看见他那样子肯定会笑出声。如此,此人必衔恨在心,以后他必登相位,一旦大权在握,追忆前嫌,说不定到时候我郭家会被他杀得一个不剩!”后来卢杞果然掌权,“贤者妒,能者忌,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应合郭子仪的“预测”。
唐德宗继位,召郭子仪还朝,进位太尉、尚书令,赐号“尚父”。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子仪病逝,时年八十五。朝廷震悼,皇帝亲御安福门哭送,赐谥忠武。
郭子仪八子七婿,都是朝廷显官。诸孙数十人,不能尽识。“富贵寿考,哀荣终始”。第六子郭暖,尚唐代宗女升平平公主,是京剧《打金枝》的主角,剧情不是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事。有一次夫妻二人斗气,郭暖怒道:“你以为你爸爸是当今天子就不知自己老几,我爸爸还不愿坐这个位子。”公主怒羞回宫,向父亲代宗告状。唐代宗是明白人,劝女儿说:“他爸爸还真是不愿作天子,否则,天下还真不一定是我李家的。”郭子仪听说此事,怒火烦心,忙把犬子五花大绑,亲自上朝请罪。唐代宗笑首说:“不聋不哑,不做亲家翁。儿女们呕气说话,怎好当真?”虽如此,郭子仪回家仍旧大板子“伺候”了郭暖一顿。郭暖女儿为唐宪宗贵妃,后来生的唐穆宗。穆宗即位后,尊郭妃为皇太后,并追赠外祖父郭暖为太傅。
因此,唐朝史臣裴土自就说过:“(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上不疑,侈尽人欲而议者不之贬,”确实是盛德所至,节高名完,为古代名臣所罕有。
“安史之乱”起,唐朝的华夷大将,文臣士人,争赴国难,忠心为主,颜真卿、戴履谦、程千里、段秀实、李嗣业、马燧、李抱玉、李抱真、路嗣恭、王思礼、鲁炅、王难得、辛云京、冯河清、白孝德、浑王咸等等,或中华茂族,或出身行伍,或高丽铁勒,或突厥杂胡,智勇守节,心如铁石,忘身许国,构著了中华民族信义忠勇的道德基石,千载之下,凛凛犹生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1274117.html?si=1
第2个回答  2009-04-04
三毛的文章有一种非艺术化的倾向。她不爱“做”文章,感情奔放自由,语言也随物赋形,多描写叙事,少抒情渲染,很少写景,不受传统的“景语皆情语”的影响,使得她的文章少文采而多“意采”和“情采”。看她的文章,宛如听朋友交心,娓娓谈来,声声入耳。这种文章有易懂、易感和通俗化的特点,容易获得更多的读者的共鸣。这种文章风格,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一种突破,亦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的衍生物。
一些文化学家,把世界文化分为神型和酒神型两种类别。神型和原始文化较为节制、冷静、理智;酒神型则自由浪漫、狂放不羁。这两种情感表达的特定方式,世代相沿而形成传统。以此类比中西方文化传统,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只有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我们站稳根基,强健地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取彼之长克己之短,进而形成一种更丰富更健康更有生命力的新的文化传统。在这种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人似乎各有侧重,不同时代的人也有不同的侧重。青年人多趋向变化,老年人多趋向守成,这是社会发展的常态。三毛本人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一再告诫青年朋友,不要忽视唐诗宋词,不要忽视《红楼梦》。但是,她的主要文化倾向则是酒神型的,相形之下,她的传统文化功力稍,欠缺中国士人传统的忧患意识,因而使她的文化心灵的深度与力度不足,无力用深刻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行动,用丰富的文化学识去涵纳中西文化……三毛是一个典型,但不是一个圣人,我们不能对她求全责备。她够优秀的了,她已经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代许多青年人爱她、崇拜她,把她当作心中的偶像,这是开放社会蓬勃发展中的一种进步现象,是社会变革中青年人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取向。“三毛热”已经消退,但她在时间的叠嶂中,激起了人们深远的回响和反思。
值此三毛谢世十二周年之际,谨写此短文,作为十二周年之祭。愿这颗善良而奔放的灵魂,在天国的花丛中安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