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路远无轻担,千里不捎针”中的针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传承过程中产生了的许多文化,都是由人类从年复一年的日子中得来的生活经验,其中在坊间广为流传的俗语就是其中之一。俗语是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性以及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基本都是劳动人民所创造,都来源于平时的生活,比如关于出远门的这句:“路远无轻担,千里不捎针”。

01

“路轻无远担,千里不捎针。”这俗语前半句想必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对于出远门来说,即使再轻的的担子背久了也会变重,这是符合常理的说法,但后面的“千里不捎针”是什么意思呢?针又细又小就算走千里拿着也不会费力的。

那么古人为什么说出远门就不能带针呢?它真正的含义又是指的什么,带了又能怎么样呢?对此专家则表示,这其中蕴含着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巧妙和先辈出远门的经验,大有奥妙所在。

▲古人出远门画像

“针”在古代成语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针锋相对”到“针砭时弊”,从“大海捞针”到“一针见血”,从“如坐针毡”再到“步线行针”,它泛指无数的事物和各类的思想。因此,我们看待出远门“千里不拿针针”这俗语,也不要仅局限于它的字面意思。而是要追根溯源查清楚其背后蕴藏的深层意思。

▲针照片

02

《庄子.逍遥游》中说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意思就是说,我去到郊外,只需要吃了早饭,晚上回来就好了,但是要去到一百里远的地方,那就要准备好第二天的干粮了,去到千里之外,就要准备好三个月的粮食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想要出一趟远门真的是难于上青天。

▲古人带行李出远门塑像

从各类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窥见,在古代出远门,首先你得提前规划好时间和行程以及查看好路线图;其次还要准备足够的银两和粮食,还要备好生活必需品;最后还得向官府报备你远游的原因和目的地,再拿上必要的通关文件才能出发。

由此可见这其中琐碎的事件非常之多,而且有时候即便是你准备好了,也不一定能够出门。

▲针照片

可能会有人提问,那这些跟带不带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这可是大有关系的。

针这种东西虽然属于生活必备品,但它却不珍贵也并不罕见,在远游的途中只要有店铺就能买到,因此即使远游途中衣服坏了,买一根针也花不了多少钱,实在不行还能借一根,既方便又省事。

况且最重要的是,出远门带一根细小的针,在颠簸遥远的旅程中不仅非常容易丢失,还要时刻小心,防止它伤到你,这不是反而得不偿失吗?

03

除此之外,从更深层次的方面去理解的话,此处的“针”非真实的“针。”

古人用针来泛指一些琐碎的事物,就像是很多无关紧要的小东西,你带了鸡肋,不带可惜。但常言道:“一根草压死骆驼”即便再小的物件,数量多了也会成为了累赘。

▲出门在外的游子画像

也有人说,“千里不捎针”中的针,借指的是人的思想。因为一个人将要远行,那么他就不免会对未知的事物感到紧张与不安,以及对家中的思念。于是一边怀着将要离开家的伤感,一边思考着远行路途可能遇到的各种波折和不确定的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犹豫踌躇再三,反而会耽误了行程。于是古人便说“千里不拿针”指的是放下心中的包袱和累赘,勇敢大胆地向远方前行的意思。

▲为出远门游子缝衣服的母亲画像

陆游在《游子吟》一诗中就说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他说母亲一针一线地缝补着即将远游的儿子的衣服,怕儿子回来得晚,身上的衣服会破损。

这首诗表达了亲人对于即将远游的游子殷切思念的情感。而这里的针代表的是家庭的温暖,是亲人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所以在古人眼中,出门不带针,也是提醒自己,家中还有亲人,在殷切的期盼着远游的游子早日平安归来。

结语

如今,我们交通发达,想要远行不过是信手拈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我们出发之前,还是要准备好必要的东西,将那些不必要的物品从背包中剔出来,轻装上阵,这样既减少了繁重琐碎的事物,也大大的增加了舒畅的心情。由此可知,老祖宗所留下来的那些生活经验,那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瑰宝,是在任何时候都有用的东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