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当时什么情况?

如题所述

说到《牡丹亭》不得不说它的作者,汤显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家。而作为与莎士比亚同一时代的剧坛伟人——我国明代的戏曲家汤显祖,是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他的“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千古佳作,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其中,《牡丹亭》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文学家。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 ,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它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并称为“临川四梦”。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

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朝《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在那样的年代,只有奇缘,才终成眷属。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分析《牡丹亭》的人物特色。

《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她生活在礼教规矩之中。看似没有爱情生长的土壤,却开出了向往爱情的花朵。于是才有了游园赏花,大胆呼唤爱情。杜丽娘的父亲象征着保守势力,他要把女儿塑造成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他请教书先生也是为了培养女儿的“妇德仪容”。在他看来,哪怕是亲生女儿也不能打破世俗的规矩,一切以贤良淑德为最高标准。在这样枯燥沉闷的环境中,备受压抑的杜丽娘才一定要去花园中走走看看,通过欣赏美丽的鲜花来消遣郁闷。

杜丽娘不愁吃穿,在物质上应有尽有,按理说她应该比很多同龄人都要幸福。汤显祖如此塑造杜丽娘这个人物也是要表达出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压迫无处不在,杜丽娘这样的富家千金都不能如意,其他女性的生活就更加堪忧了。

汤显祖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让杜丽娘与男主角柳梦梅在梦中相遇、相爱。柳梦梅是一个标准的书生形象,英俊潇洒,善良多情。两个同样受礼教约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恋爱,突出了现实生活中对爱情的镇压。

《牡丹亭》中还有一个叫梅香的小丫环,这个丫环在性格上很像《西厢记》中的红娘,伶俐热情,遇事从容不慌。


通过杜丽娘与梅香性格上的对比,流露出梅香的生活态度才是积极向上的。梅香带着杜丽娘前往花园游玩,也为后文中杜丽娘能够大胆追求爱情埋下一个伏笔,死了一次的杜丽娘要像梅香那样恢复青春活力才能获得幸福。《牡丹亭》的浪漫正在于此,跨越生死不忘爱人,一下子让爱情的高度超越了性命。

在汤显祖之前有人写过爱情,在他之后依然有人谱写爱情,为什么《牡丹亭》能够成为爱情传奇?

道理很简单,别人写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式的,经不起风吹雨打。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源于一场春梦,当梦消散之后杜丽娘病逝而亡,在这个时候柳梦梅才正式登场。被礼教残害致死的人还能铭记爱情,这就是《牡丹亭》最光彩的地方。当然了,汤显祖为了将这个爱情故事写得更加饱满,让杜丽娘死而复生,这样的创作手法明显借鉴了唐代传奇小说。有甜蜜的幸福,有奇幻的神话,丰富了故事细节。

《牡丹亭》也是写才子佳人,故事的主角也是郎才女貌,在传统的故事架构上,汤显祖突出了“情”字。爱情是美好的,追求爱情是青年男女的权力,只有汤显祖将故事主题上升到这样的高度。生死不忘,至情至性,因为爱情,汤显祖好像是一位时空穿越者,将现代人的爱情观带到了明朝。

《牡丹亭》的故事悲喜交加,汤显祖没有为了艺术而艺术,他最后给剧中的男女主角安排了大团圆的结局。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西厢记》之后终于有了圆满的爱情传奇。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 1598年)《牡丹亭》出版后,很快在坊间和舞台上传播开去,成为非常轰动的畅销书,一时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的问世和轰动都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晚明社会那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在明代中晚期的思想界,“异端”思想十分活跃,异端“狂士”们要求尊重人的天性,一切顺其自然。他们面向现实,执着地追求人间幸福。他们主张自得自适,按照自己的志趣爱好去生活。他们感到礼法名教、旧传统、假道学是遏制个性发展的巨大障碍,必须破除之。晚明时代这种个性思潮波及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的“尊情”和“崇俗”的风潮。作为经典作品,《牡丹亭》被改编成多个版本,迄今仍常演不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