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0-10-26
善心、关切和互助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基本要义
爱是人类普遍的价值共识,友善是爱的外化和拓展,人类文明都普遍认同友善价值观。儒家哲学核心“仁”是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的友善理念。子日:“仁者爱人”,儒家把爱人看作是为人的根本道德义务,儒家推崇的社会人伦关系的出发点就是关爱他人。在西方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对于与友善最为相近的概念——“友爱”给后人留下许多精辟的观点。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友善”首先是在交互意义上被使用,作为描绘个体之间的一种现实活动。同时“友善”均指关爱他人的道德规范。在生活情境中,与人为善的实际行动是以友善的理性认知为先导,以善良的情感引发善良的动机。在传统意义上,友善是个人基于善良的动机,心怀对他人关心理解的情感态度,以助人为乐为行动的知情行统一的存在状态。善心、关切和互助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继承了中西方传统文化“仁”、“博爱”、“友爱”思想精华的基本要义。
“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①,因此,我们应当重新恰如其分地定位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地位,今天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决不是引进西方文化中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平等尊重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现代要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完善,我国由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结构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结构的趋势不断加强。
在现代社会的规则体系中,个人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公民的理性在于彼此承认、尊重,形成了“主—主”间性的人际关系,避免了相互伤害。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善良动机的最低线表现是避免伤害对方,实现的前提是“将他人作为固有利益的支配者而给予尊重,同时自己也拥有主体的意识”②。人格的平等驱使人们帮助他人谋得同等的待遇,相互尊重也就成了友善氛围下普遍化的义务。人人“友善”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公共社会的基本伦理秩序,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是“友善”的集中体现。
宽容理解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人性要义
市场经济越发展,个体追逐利益的功利目的越得到加强,个体自我意识愈发觉醒。市场大写了“人”,彰显了人的主体性,每个成员都希望实现自我的利益,市场竞争又加剧了人与人的利益冲突,使人与他人的关系变得冷漠、紧张。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有机化的程度不断加强,人与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第2个回答 2020-10-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指的是人与人要和谐相处,友善相对。友善首先需要公民做到待人平等,这是友善的前提。朋友之善就意味着,这种互相帮助和互相支持的关系不是发生在不同等级的人之间,而是发生在平等的人之间。友善还需要公民做到待人如已,这是友善的重要方法。人从自我保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不会对处于困境的自己无动于衷,也不会对自己恶意加害。
友善需要公民待人宽厚,这是友善的重要要求。友善不仅需要在与他人趣味相投、关系良好时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不同甚至小有过失的人能够心平气和,容人之过。友善还要能够做到助人为乐,这是友善的直接表现。友的最初意思便是互相帮助,这是善意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表达。
友善不在于与传统社会重合的那部分家庭伦理关系,而在于社会的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的存在和逐步扩大,提供了人本质的另外一种维度。而这个公共空间的氛围怎么样,取决于友善的价值是否能够与工具理性共存。
当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之后,每一个公民都将能够获益。因此,总结起来说,友善的原因至少基于三个方面:它是人的本质的要求,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也是每个公民都能从中获益的社会氛围。
第3个回答 2020-10-26
就像爱的奉献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友善),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