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场友善这一价值内容有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作了界定,“友善”是被列入公民个人层面的一项内容。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彰显出中华传统美德。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文明民族,长期生活在黄河与长江流域,聚族而居,先人依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种族的生存与繁衍,即使夏商周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封君制度,也是以血缘关系为底谱的。这种社会形态,注重人际关系,由血亲关系而推及社会,由家族而推及国家(天下),形成了中华文明道德构建的一条鲜明脉络。在这一脉络中,留有“友善”的印记,它是由家庭/家族亲情而推广到社会与国家中去的一种道德范畴,体现为一种为人之道。
从语义形态分析,“友善”是一个联合/并列结构的词语,换言之,“友”和“善”这两个道德关键词有着词性相同、词义相类的关系。“友”是善良、善和的表征;“善”是友情、友爱的灵魂。《论语*学而》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充分体现了这种以友善为人生乐趣,孔子是将“友善”作为君子的标志,作为君子之交的徽识。
其实,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友”居于重要的位置,诸如“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友天下”,最为著名的是其“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一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显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是反对将“友”建立在不分是非的基础之上,而是强调“友”必须具备正直(直)、宽恕(谅)、博学(多闻)等仁义素质。
自不待言,“友善”是一种关乎社会良性运作的道德伦理,如果说,“友”注重于人际关系的相处,那么,“善”则首先是一种个体的道德修养,表现于对道德价值的自觉认同。“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多维度的阐述和多视角的论证。如孔子曾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他甚至认为:政治不能靠刑杀来威慑百姓,而重在采用“善”来感化百姓。道家思想文化中,“善”被列入人生道德智慧的范畴,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前不久,我踏访市中心闻名遐迩的江南古刹——玉佛寺。在殿内读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佛教的专家方立天先生所题的“为善最乐”匾额。这四个遒劲大字,堪称这座百年名寺的历史写照,它也应该是整个人类世界普适的价值取向。
玉佛寺长期秉承“弘法与修持并重,素质和形象共进”的理念,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天职,在赈灾济穷、赡老抚幼、帮困助残、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方面作出了矢志不渝的努力。特别是现任方丈觉醒法师自1999年11月继位以来,分别设立了“真禅慈善基金”、“觉群弘法基金”、“觉群佛教文化艺术基金”等机构,相继向上海乃至全国的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赠人民币4000多万元。2005年2月,觉醒法师被评为“全国百名慈善人物”。自2002年以来,每年11月份举办一次的“蓝天下的至爱——觉群之光”慈善演唱会,影响之大,募捐之巨(每次都在200万元以上),被舆论誉为“慈善救助的范本”。
佛教是劝人为善的宗教。它和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结合,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伦理道德,特别是慈悲为怀的思想,是扬善弃恶,实现人的精神成长的重要资源。我想,当“为善最乐”成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的时候,也就是和谐社会实现之日。现实生活与这一理想境界还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为善最乐”的理念,使“友善”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沈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6
善心、关切和互助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基本要义
爱是人类普遍的价值共识,友善是爱的外化和拓展,人类文明都普遍认同友善价值观。儒家哲学核心“仁”是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的友善理念。子日:“仁者爱人”,儒家把爱人看作是为人的根本道德义务,儒家推崇的社会人伦关系的出发点就是关爱他人。在西方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对于与友善最为相近的概念——“友爱”给后人留下许多精辟的观点。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友善”首先是在交互意义上被使用,作为描绘个体之间的一种现实活动。同时“友善”均指关爱他人的道德规范。在生活情境中,与人为善的实际行动是以友善的理性认知为先导,以善良的情感引发善良的动机。在传统意义上,友善是个人基于善良的动机,心怀对他人关心理解的情感态度,以助人为乐为行动的知情行统一的存在状态。善心、关切和互助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继承了中西方传统文化“仁”、“博爱”、“友爱”思想精华的基本要义。
“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①,因此,我们应当重新恰如其分地定位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地位,今天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决不是引进西方文化中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平等尊重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现代要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完善,我国由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结构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结构的趋势不断加强。
在现代社会的规则体系中,个人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公民的理性在于彼此承认、尊重,形成了“主—主”间性的人际关系,避免了相互伤害。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善良动机的最低线表现是避免伤害对方,实现的前提是“将他人作为固有利益的支配者而给予尊重,同时自己也拥有主体的意识”②。人格的平等驱使人们帮助他人谋得同等的待遇,相互尊重也就成了友善氛围下普遍化的义务。人人“友善”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公共社会的基本伦理秩序,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是“友善”的集中体现。
宽容理解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人性要义
市场经济越发展,个体追逐利益的功利目的越得到加强,个体自我意识愈发觉醒。市场大写了“人”,彰显了人的主体性,每个成员都希望实现自我的利益,市场竞争又加剧了人与人的利益冲突,使人与他人的关系变得冷漠、紧张。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有机化的程度不断加强,人与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第2个回答  2020-10-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指的是人与人要和谐相处,友善相对。友善首先需要公民做到待人平等,这是友善的前提。朋友之善就意味着,这种互相帮助和互相支持的关系不是发生在不同等级的人之间,而是发生在平等的人之间。友善还需要公民做到待人如已,这是友善的重要方法。人从自我保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不会对处于困境的自己无动于衷,也不会对自己恶意加害。
友善需要公民待人宽厚,这是友善的重要要求。友善不仅需要在与他人趣味相投、关系良好时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不同甚至小有过失的人能够心平气和,容人之过。友善还要能够做到助人为乐,这是友善的直接表现。友的最初意思便是互相帮助,这是善意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表达。
友善不在于与传统社会重合的那部分家庭伦理关系,而在于社会的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的存在和逐步扩大,提供了人本质的另外一种维度。而这个公共空间的氛围怎么样,取决于友善的价值是否能够与工具理性共存。
当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之后,每一个公民都将能够获益。因此,总结起来说,友善的原因至少基于三个方面:它是人的本质的要求,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也是每个公民都能从中获益的社会氛围。
第3个回答  2020-10-26
就像爱的奉献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友善),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