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苏轼,他的一生究竟如何?

如题所述

苏轼的一生是强者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但如果以大富大贵为目的,以封妻荫子为标准,苏轼算不上成功,甚至应该是失败者,但以文章等身,才华横溢,万古留名,苏子无疑是人生楷模,不知后来的辛弃疾、黄庭坚、陆游等是否可与其比肩,或胜一筹?!

自古文人多磨难,大唐诗仙李白不第,一生写酒,“自称臣是酒中仙”。投仕十九载,也只能以三首清平调草草收场。诗圣杜甫僚倒,一生写忧,也只能以“名因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而隐退江湖,”大李杜”皆如此,况且别人乎。南宋辛弃疾只能“醉后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将理想付于梦中,”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陆游,也只能咽下”死后方知万事空。”苦恼。将壮志留在“家祭莫忘告乃翁。”大明杨慎也只能发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人生叹息而终老它乡,苏轼也不例外。

要论仕途风光,苏子官不及祖,其先祖苏味道在大唐时可是官居宰相呀!权倾朝野,沐浴皇恩,深受上崇。

风光不如苏辙,在官场上可是顺风顺水呀!稳扎稳打,没有挫折,步步高升。论古谈今,诗词歌赋,唯苏子更为翘楚,人中龙凤。

一、少年及第,官场沉浮。

苏子是一名成功的学者,但决非成功的官人,为官之道体会不深,唯有文章盖世。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当年科举大试,其大作《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若不是阴差阳错,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那可是名符其实的状元!最后委身榜眼之位,在那七十难进士的年代,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被欧阳修称为出人头地之才,那是何等风光,何等光宗耀祖。

相对考场上的苏子,官场上的苏子可就命运多舛了!要论官位,几度沉浮,苏仙官也做到万人羡慕的地步,也曾达到兵部尚书的高任,但总是坛花一现。当官没有被贬的时间长,终生拼搏,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两次大挫折,终使官场炮筒子,最终倒在了被贬的路上。

第一次挫折是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老泉病逝后,苏家兄弟守孝三年后还朝。正赶上王安石变法之时,当朝皇帝力推安石改革,但苏轼却几次上书,大谈改革之弊,发泻对改革不满,最终与反对改革的欧阳修等一起被外派出京,本来供职于朝廷的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知徐州和湖州。后又因乌台诗案入狱,险些丧命,如果不是朝中大臣力保,连王安石都出面疾呼,加之大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神宗怜才,小命休矣被贬于黄州,以团练副使安置。人生第一次走进低谷。

第二次挫折是反对司马光旧党复辟。神宗死后,苏仙时来运转,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哲宗召苏轼为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本来风光无限的他,又一次没管住自己,评击司马光一党,全盘否定王安石,就是井底之蛙,旧势力于王安石是一丘之貉,是为己而不是为社稷,而开罪于司马光。得,这一次又被丢到了更远的广东,这是人生的第二次跌入低谷。

二、淡泊名利,生活强者。 

苏轼是位乐观的智者,善于修身养性,大智若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腹能容,笑看人生。其实官场沉浮,没有得意之喜,没有失意之痛,那是假的,除非神仙。苏轼也曾悲观,叹老天不公!可贵的是苏仙能及时调整自己,做到荣辱不惊,得亦坦然,失亦潇洒,虽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生叹息。但当官则造福一方,闲赋则独善其身的文人宗首始终铭刻在心。

苏轼一生历经磨难,被贬到许多地方,但黄州、惠州、儋州是其印象最深之地,因为都是边远山野,不毛之地,条件都异常艰苦。黄州是今天的湖北黄冈,惠州是现在的广东惠阳,儋州更远,在今天的海南岛。也是最能体现其豁达性格,摧不垮,打不乱人生信仰。

在黄州,恳荒种植,苦中求乐。那时生活艰辛,日子过得极苦,营养不良,苏子就打起了猪肉的主意,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猪肉在当时就是垃圾食品,大雅之堂难登,农家小酌难觅,有钱人不屑吃,穷人家不会吃,但苏子吃也要吃出文豪的风采,留传至今的东坡肉系列就诞生了

在惠州苏轼把乐观人生演绎到了极致。因为苏轼饱受颠簸流离,渴望一方净土归隐田园,岭南正是自己寻觅的好地方;所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吃几棵荔枝都那么难,我就在产地狂吃,比贵妃还写意!

吃不起羊肉,咱啃骨头,羊褐子美味传天下,也是老苏的功劳!“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故乡。”多美的田园生活,也只有苏轼才能这么大度。”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在儋州,刚适应了岭南生活,还没来得及快乐,就又被抛到了海南,天涯海角,毒蛇瘴气。坚强的苏仙又挺过来了,又发现了新大陆,那海鲜美呀!特别是蚝,生吃,烧烤,炖汤,胜过山八珍,海八珍。绝对人间美味,一名杰出的美食家。

三、文韬武略,后世楷模。

虽然苏轼几度沉浮,几起几落,但其在任上,算来也没有在路上时间长。但正是在上任的路上,使其诗、书、画上多有建树。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论为官之道,政绩也是非常突出,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堤”,简称“苏堤”。

文人苏轼,官吏苏轼,美食家苏轼,妥妥地人生赢家。是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2
苏轼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名扬天下,受到重用,但后来被贬。直到司马光成为宰相他才东山再起。后来他与司马光等人的政见不合,于是自己请求外调。之后,苏轼被召回朝廷,被调往多地任职。虽然苏轼这一生多有坎坷,但是他的乐观豁达还是感染了无数的后辈。
第2个回答  2020-10-02
苏轼的一生总体来说的话比较坎坷曲折。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年老的时候遭到谴责。但是可以从他的诗句中看出,面对人生的坎坷,他也能豁达面对,特别难得。
第3个回答  2020-10-02
苏轼的一生总体来说,前半生顺遂,“乌台诗案”后较为坎坷。但从他诗词书画风格来讲,“豪放派”的做派可以看出苏轼本人的豁达。人生坎坷常见,豁达面对难得。
第4个回答  2020-10-02
他的一生挺波折的,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过,年老的时候也遭遇过谴责失落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