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有多少年的历史?是怎么制作的?

如题所述

中国被视作瓷之国,中国的瓷器很长一段时间被西方贵族们疯狂追捧,拥有中国瓷器是荣耀的象征,当时中国最主要的贸易出口产品就是瓷器。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原始瓷器诞生。到1000多年前,瓷器名窑已遍布大半个中国。千百年来中国瓷器的工艺还在不断地革新,没有任何国家的瓷器制作水平能企及中国。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一般烧制陶器只需要700到1000°C,超过1100°C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而超过1200°C就能烧造瓷器。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大约是在商朝。虽然当时的主要器皿是陶器,但是已经有不少原始瓷器在流通了。


在汉朝时,烧造真正瓷器的瓷窑已经十分普及,但瓷器的外形和颜色非常有限。东汉时瓷器只有青瓷和黑瓷两种样式,一直到东汉末年,瓷器才有了白瓷这种样式。瓷器的颜色主要区别在于釉料中铁的含量,汉朝时制作瓷器的原料比例与温度得不到稳定控制,品质差距极大,因此瓷器样式才如此单调。

隋唐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完善,在隋朝,先是青瓷一家独大。到了随后的唐朝,白瓷的工艺也越发精湛,渐渐能与青瓷抗衡,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朝的瓷器已经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一方面为之后中国瓷器登峰造极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唐朝南征北战,中国瓷器在西方也有了知名度。

瓷器产业开始百花齐放是宋朝时候的事了,当时中国的造瓷业极为繁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成了宋瓷的代表。其中汝、官、哥三窑是青瓷的代表,定窑则是白瓷的代表,而钧窑被评价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竟然可以烧出紫红色的渐变。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宋真宗在景德年间赐名昌南镇,景德镇由此而来。在元、明两朝,景德镇瓷器发展迅速,很快便一家独大,成为了全世界的制瓷中心。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闻名,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贵族都对景德镇瓷器万分追捧,将其视为富有和高贵的象征。

清朝瓷器的艺术价值是最高的,一反古董年代越久越贵的规律。这是因为清朝制瓷技术突飞猛进,霁青、霁红、甜白这三种极品釉彩烧造得登峰造极。由于康熙酷爱西洋文化,引进了西画技法、颜料等在瓷器上作画,于是诞生了珐琅彩和粉彩,清朝瓷器的样式就此变得史无前例的丰富,远超之前历朝历代的瓷器水平。

制作流程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经过如下几道工序。

地毯草

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制坯:经过模具等,将瓷泥制成所需要的瓷器外形,并将坯胎凉至半干,再置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通过对瓷胎上釉顺序的不同,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种不同的种类。

上釉:依照瓷器的几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圆口瓷器(指通过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径较圆的器皿种类)将瓷胎浸泡在釉浆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保证釉浆的均匀分散,是重要的一点。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均属此类: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涂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30
瓷器是怎么制作的


瓷石经过开采,选矿,粉碎,淘洗,陈腐等工艺,在景德镇附近被制作成一种白色的砖块类物质,这种物质被直接用来制作瓷器的胎,名为不子,读音为敦子。这种材料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就直接用来制作瓷器,到了元末,景德镇陶工开始在瓷器里面加入含高岭土成分比较高的一种麻仓土制作,形成了瓷器的二元配方。
所谓麻仓土,目前学术界对其属于瓷石类矿物还是高岭土类矿物有比较大的争议。由于历史文献记载,在明末万历中期,麻仓土已经挖掘干净,改用了高岭土。
所以,一般认为,麻仓土应该是和高岭土成分比较接近的一种矿物。由于麻仓土已经完全绝迹,所以麻仓土的成分至今成了一个悬案。你只需要知道元末到明万历十年之前,景德镇官窑都使用麻仓土就可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