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喝酒都喜欢热一下,热一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如题所述

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

古人喜欢喝温酒。一是温酒不伤脾胃,有保健作用;二是刚温热的酒,喝起来口感更为绵甜,慰藉内心,“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说的就是这种感觉。给你们挑几个例子。

红楼梦喝酒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在梨香院准备喝冷酒,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其实《红楼梦》中写喝酒的场面有很多,而且酒都是经烫过的黄酒。

还有《三国演义》第五回的精彩片段“温酒斩华雄”。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全文将虚实结合的手法用到极致,对于塑造关公的英雄形象,这杯温酒就发挥重要作用。原本曹操是热一杯“壮胆酒”,最后变成“庆功酒”。当然还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章回,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曹植《七启》也形容过煮酒的情形,“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这里的“浮蚁”,应该是白乐天“绿蚁”典故的由来。

(注:三国时,以蒸馏法造酒的技术尚未发明,人们饮用的一般是用黍或大米酿成的酒。这样酿出的酒,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的糟沫。文人墨客便把这层糟沫,称为“浮蚁”)

其实,近现代人也喝温酒。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经典的语句“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的。”这是许三观每次卖完血去饭店必点几样,从阿方和根龙那里学来的,后来还传给了两个渔船的兄弟,当然还有十碗水,即使后来老了不能卖血,照吃这几样。说是,猪肝补血,黄酒活血。

莎士比亚《暴风雨》里的卡力班,那个象征原始人的怪物,初尝酒味,觉得妙不可言,以为把酒给他喝的那个人是自天而降,以为酒是甘露琼浆,不是人间所有物。梁实秋的《饮酒》提到,酒实在是妙。几杯落肚之后就会觉得飘飘然、醺醺然。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会绽出笑脸;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会议论风生。再灌下几杯之后,所有的苦闷烦恼全都忘了,酒酣耳热,只觉得意气飞扬,不可一世,若不及时知止,可就难免玉山颓欹,剔吐纵横,甚至撒疯骂座,以及种种的酒失酒过全部的呈现出来。

由此谈到“酒入人品”这回事。“一个人能吃多少酒,是不得勉强的,所以酒为天禄”。“有酒德的人,不管他的胆如何,量如何,他能不因酒而令人增加对他的讨厌。”“酒不能解忧,只是令人在由兴奋到麻醉的过程中暂时忘怀一切。”

最后梁实秋还引用《菜根谭》酒饮微醺的趣味,指出是最令人低回的境界。我是一个不饮酒之人,也极为赞同梁先生这句“不为酒困,便是高手”。开心了,大笑三声。忧郁了,闷头走一走也行,再不可,躲在被子里哭上几回,这倒也矫情,不是大男人所为。总不能像有些狐朋狗友那样说的,非得饮了我这杯,不能当朋友之类,我心里盘算着,你算老几。能饮一杯否,在我不在你,酒肉朋友,挥之即去。当然,有时候也感慨自己不能痛饮,毕竟“人生得意须尽欢”,尤其是好友相聚,各自满上,我仍是以茶代酒,终是没有喝上一壶。

有时候喝酒,不一定得找上什么机会,闲来无聊也可小酌。鲁迅《在酒楼》“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 就是不知道这酒是温的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2
因为古代人酿酒工艺没有如今这么先进,所以酒中会残留部分甲醛,通过温酒可以将甲醛完全的分离出去,这样饮酒很更加安全。
第2个回答  2021-05-22
因为在酒中会残留着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杂质(如乙醛等)。将酒进行加热后会对酒中的有害杂质进行挥发,从而减少对人产生的危害。而且加热一下了,酒的口感更好。
第3个回答  2021-05-22
热一下的原因就是不让酒那么凉,这样喝到肚子里面不会那么刺激。
第4个回答  2021-05-22
古代的酒都是粮食酿造的,温酒不伤脾胃,有保健作用,另外刚温热的酒,喝起来口感更为绵甜,不会冻身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