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骆驼祥子》的写作背景:
1. 1936年,老舍从一位山大朋友的经历中获得了创作灵感。这位朋友曾雇佣过车夫,车夫辛苦积攒购买的“洋车”不幸被卖,反复三起三落,却始终未能摆脱贫困。
2. 老舍认为该故事具有小说的潜力,因为此前的新文学作品中,如胡适、鲁迅等作家虽曾涉及人力车夫题材,但多是从知识分子视角出发,对车夫仅表同情,并未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
3. 老舍自身出身贫苦市民家庭,自幼与下层民众接触,对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有深刻理解,这为他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 另一个车夫的故事进一步激发了老舍的创作欲望。这位车夫被军队抓走,却意外地牵回了三匹骆驼,这一事件成为了小说情节的原型。
5. 老舍决定将骆驼与车夫的故事结合,以骆驼为引子,让主人公祥子在北京这个熟悉的环境中登场。
《骆驼祥子》的故事背景和创作动机:
1. 小说通过主人公祥子的几起几落和最终命运,揭露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2. 祥子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命运,他们希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处境,但在那个时代这是不可能的。
3. 小说中不仅塑造了祥子这一形象,还描绘了其他类似命运的小人物,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4. 祥子的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文化和时代的悲剧,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破产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的沉沦。
5. 老舍在剖析祥子命运的同时,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出路的关切,批判了现代文明负面效应,并对传统美德的沦落感到痛惜。同时,他对祥子等民众身上的民族文化劣根性也表示不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