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李白长啥样

如题所述

答:如下图

扩展资料:

李白三入长安开元十八年,李白第一次入长安。他从安陆来到长安后,通过光禄卿许辅乾的介绍去拜访一向爱推贤进士的右丞相张说。不巧的是张说正在病中,便嘱托他的二儿子张某接待了李白。这个爱士之家的二公子却嫉贤妒能。他想方设法疏远李白。李白从初夏等到深秋,一直再没有见到张某。这使李白弄清了世道:即使在圣主治下的盛明时期,也是“行路难”啊。于是写下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诗句。

天宝元年八月,玄宗诏令天下道门龙凤来集京师,已经42岁的李白在朋友元丹丘的推荐下接到朝廷召他入京的诏书。李白以为这下终于时机来了。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跨越两千余里赶到了长安。李白这次到长安,倒是得到了玄宗的接见,也被擢为翰林大学士,让他“随时待诏”,以便为皇上“佐佑王化,润色鸿业”。

天宝二年(743年)冬天发生的故事。那天,李白正在和贺知章、张旭等一帮文人在酒楼喝酒时,突然接到玄宗的诏书,让他为朝廷起草出师诏。李白欣然应诏,并在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里,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写下千余言,得到玄宗的称赞,玄宗甚至放言要授他中书舍人的实职。没想到是第二天朔方节度使、左武卫大将军王忠嗣的一番奏谏,却让李白十分得意的“吓蛮书”成了一叠废纸。不过,“醉写吓蛮书”这件事也确实让李白施展了才华,加上多次为宫廷填词赋诗的表现和玄宗的奖掖,于是,“恃才傲物”、“交通外官,图谋不轨”等谗谤接踵而来,甚至连他《清平调》词中“借问汉官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也被指斥为影射贵妃。

宠臣的谗谤,奸佞的排挤,使玄宗也渐渐疏远了李白。李白只能“徘徊庭阙下,叹息光阴逝”,过着放荡醉酒的生活。他在写下“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的诗句之后,终于上书请求”还山”,玄宗自然“恩准”。

天宝三年(744年)暮春,李白写了最后一首古风《秦水别陇首》:“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下,李白离开了长安。

十年之后的天宝十二年(754年),李白第三次来到长安。这次是为了向朝廷告发安禄山造反之事,同时进献济时之策,以便消除这场大乱,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夙愿。虽然这次他和老朋友杜甫经过许多努力,却没有见上一位有权势的朝廷官员,反而碰上朝廷正在处置“诬告”安王爷谋反的罪犯。这让李白大惊失色,遂打消了揭发安禄山、进献济时之策的念头。此年秋天,李白告别了杜甫,应从弟李昭之邀,南下宣城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