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意识太过于薄弱会导致哪些坏处?

如题所述

    于文创消费者而言:

    大多数人版权意识薄弱,出于对既得利益大于文化环境的考量,这些人已经形成了从非法渠道获取文化产品的习惯,使用正版版权还未被视为是正常的消费行为,然而,这是不正常的。没有正常的版权环境,就无法形成完整的版权意识,好在近年来,通过对非法渠道的不断取缔,国人的版权意识正在慢慢提高,但盗版依旧横行,这需要所有人警惕。

    于文创版权方而言:

    一方面,版权方是弱势。在尚未成熟的中国文创版权市场上,如何规范被授权商家的行为是一大难题。

    另一方面,版权方是强势。我国版权问题处于不正常的两极化状态,一是个人版权意识弱,一是版权大鳄推进版权垄断。想想,这些版权大鳄最终拿下定价权,一边瓜分国内版权资源,一边引进国外正版版权,版权价格上调是可预见的,也是现在这些版权大鳄正在做的,最终伤害的还是消费者。

    于文创创作者而言:

    自媒体时代,内容创作者已经不局限于画家、作家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对自己创作的IP及其衍生周边具有保护意识,尤其是在创作初期的不重视,很容易被别人钻空子。

    打个比方,故宫要出一套造型是太和殿的文创产品,可“太和殿”早被人注册了专利,故宫再用,那就是侵权,近年来,诸如此类抢占IP的新闻屡见不鲜,比较能引起广泛讨论的,就是B站博主“敬汉卿”被人抢注专利,导致他用了22年的名字不能再用,可维权路漫漫。

    创作者的版权意识薄弱,很容易在维权时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创作者身份。

    在IP衍生市场上,创作者更加艰难,举个例子,就算你得到了博物馆的授权去开发一款周边文创产品,但最后也未必能拥有这个产品的版权。

    在这方面,落户于南京黄村产业园的江河水影视公司就做的很好,不仅重视创意产出,连续获得多个国家大奖,在IP版权上也十分重视。

    于国内文创环境而言:

    国内版权意识薄弱,维权成本高,导致一些创作者宁可选择版权大鳄,但无论选择大企业还是留在自己手上,还是会不同程度的打击创作者的信心,形成非正常闭环。

    我国法律在版权问题上也不够清晰,可能会导致一些失效版权进入市场,对消费者进行二次收费。

    国内的版权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比以前好,但还达不到发到国家的水平,在自媒体持续发展的现在,更多的版权问题持续暴露出来,可版权纠错速度远远赶不上自媒体发展速度,按法律法规申请外观、著作权等专利,至少需要几个月时间,在当下要求文创产品能快速更新迭代来跟上国潮节奏下,大部分创作者只能牺牲专利来换取时间。

以下行为会被视为侵权:

1、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擅自发表了其作品。

2、未经过合作人的许可,擅自将与其他人合作创造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进行发布。

3、没有参加创作但是却在他人作品上署名,为此进行牟利。

4、擅自篡改、剽窃他人的作品。

5、未经过出版权者的许可,擅自使用该出版的版式设计。

6、未经过表演者的同意,擅自将其直播录制散播到其他地方。

7、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12
版权意识如果太弱过于薄弱。那么说明这个社会的进展程度。还是比较低层层次。整个社会。创造力。活力很差。模仿。抄袭。就会很活跃。
没有创新的社会。没有版权意识。搞创作的人。他们的收入低于模仿的人。抄袭的人。说明没有法律意识。或者说法律还不够健全。
满意,我的看法。就采纳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