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郑声瑶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如题所述

强调“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准则,体现了孔子“中和”的态度。

出于维护礼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孔子提出“郑声淫”的命题。郑声之“淫”,在于形式上违反五声规定;在内容上情无节制,对僵化的礼乐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孔子把人生的意义定位于现世,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转换为族类生命的无限延伸,他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维持现存,稳定社会秩序,保护族类的生存。

他由此构建了以中和思想为核心的音乐美学理论,中和即过犹不及,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谐和,中是前提,和是结果,中是核心,有和必有中;和是中的必然,和必得中。温柔敦厚即中和的表现。

我们对郑声四“淫”的考察,从孔子在《论语》里对郑声违规僭越(违反周朝礼制,破坏正统雅乐)行为的深恶痛绝,应该感悟到孔子所说的郑声不仅仅是郑地的乐曲、乐调,而且也包括了歌词内容——即《溱洧》一类《郑风》的本身。这也应是“郑风”这一概念的两大内涵。

这两大内涵相辅相成,共同造成郑风之“淫”,致使素以温文尔雅名世的孔老夫子也不禁跳将起来,破口大骂。

只是郑声——这在正统儒生看来属于“反动音乐”“黄色音乐”者,在今人则当是大受欢迎的通俗音乐。

(在当代,甚至连“反动音乐”“黄色音乐”的词儿也从社会语境中淡出了。)而孔子、子夏、孟子等苦苦守护的古乐——雅乐想必一定是四平八稳、不愠不火、枯燥乏味的八股调加催眠曲。

难怪魏文侯“端冕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礼记·乐记)。至于《论语·述而》所载孔子“在齐闻《韶》”(在齐国听到《韶》这种雅乐),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很长时间不知肉味——一直沉缅在《韶》乐之中)的境界,则简直不可思议!

不过,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坚守他的信念,忠实于他的理论,执著于他的理想;不论世事如何变迁,都敢恨敢爱,敢赞美敢批判;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是可宝贵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与发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