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为什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因为,只有用发展的办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各级干部经常面临各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素质、资金问题。解决问题“等、靠、要”不行!实践证明,只能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因为,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们定州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任务,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靠什么来实现,要靠发展。

因此,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怎样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86年的历史波澜壮阔,最主要的是做了三件大事:进行民主革命,救国救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国利民;实行改革开放,强国富民。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 “人”就是人民群众, “本”就是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发展为了人民是发展的出发点

为谁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发展、促进发展。那些不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提拔升迁的发展,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重地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之目的。

2、发展依靠人民是发展的主体

靠谁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依靠人民。一是要尊重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相信群众,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我们一些干部把自己看成 “父母官”,把老百姓叫做“刁民”。邓小平都说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你怎么成了老百姓的父母了?多一点平民意识,少一点官僚习气!二是要提高人,就是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搞好科技培训,转变人们的发展观念,提高人们的创造力。我们一些干部,眼睛顶着上级,自己不愿意学习,更不搞提高人的事情。三是要发动人,就是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发展的落脚点

发展成果归谁?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发展的结果是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改革发展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些事业虽然发展了,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好处,却带来了危害。比如,一些企业排放超标的污水,严重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也严重违背科学的发展观。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应当包含以下四大指标:经济指标,包括GDP、政府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民生指标,包括居民就业率、居民安全感等;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政府负债率、企业破产率、资源产出率、城市单位面积GDP产出率等;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公众对环境满意率等。这四大指标,是正确政绩观,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三)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我们一些干部,至今思想上、工作上,非常偏执。搞经济的“单纯的增长观点”,搞政治的“空洞的政治说教”。环保意识淡薄,文化修养粗俗,都不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

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具体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协调。

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统筹的内容。

1、第一大统筹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方面的发展。统筹发展绝不是“削足适履”、让先进等后进,而是先进帮后进,推动后进发展。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没有近9亿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重要的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

第二,统筹区域发展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东部率先、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

第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解决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腿短”的问题。要加大投入力度,更新设施、改进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大力解决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

第四,统筹人与自然发展

孟子提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十分重要。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道路和目标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决不能浪费能源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办法是①产业结构: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②增长方式:“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污、可循环”。③消费模式。单位生产、工作要节约能源和资源,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家庭生活也要节约能源和资源,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生态文明是文明体系基础,保住青山绿水是重要的政绩。

第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现在,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国内发展要利用国际环境。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要充分利用两个资金,既要利用外资,又要启动内资。要积极开拓两个市场,既要开拓国际市场,又要开拓国内市场。

2、第二大统筹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3、第三大统筹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