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谁修建的(故宫第一位皇帝是谁)

如题所述


故宫是谁修建的
北京故宫为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6年下令全面建造,地点位于元朝大都皇宫南面,然而北京故宫并没有在元朝大都皇宫的基础上建构,宫殿和宫墙均是重新建造,设计师为潭柘寺的无名和尚。
故宫在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从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1924年逊帝迁出故宫的五百余年,明、清两代合共二十四位皇帝都曾经居住于此。溥仪就是最后的皇帝。
一、明代
公元1403年,朱棣颁诏改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从各地迁入人口至北京。永乐五年闰七月,朱棣颁诏开始营建紫禁城。主持营建工程为泰宁候陈_、工部侍郎吴中、刑部侍郎张思恭、设计师潭柘寺无名和尚。
大量以北方工匠为主体包括部分南方工匠,如流传的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在永乐五年五月到达北京。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时进行的,以原来的元大都城为基础改建。紫禁城工程开始后不久受到长陵建设及永乐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影响放慢,至永乐十六年六月方才开始重新集中力量开工。
这次经统筹安排,在大批杰出的北方工匠以及部分南方工匠如流传的木工蒯祥、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协力配合下,制作预制件并加紧拼装。
公元1420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前,朱棣正式宣布定都北京。十二月紫禁城完工。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明都迁移完成,朱棣特意在紫禁城内举行庆祝活动。五月遭雷击发生大火,后三殿被焚毁。
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1459年,营建西苑。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方完工。
二、清代
公元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以皇极门为常朝场所,以未被焚毁的建极殿为位育宫,作为顺治帝寝宫;摄政王多尔衮在武英殿办公。
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门、天安门、外朝前三殿,将位育宫恢复为建极殿、并改名为保和殿,并修建内廷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路的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西路的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以及慈宁殿和奉先殿。康熙六年重建端门。
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此时期营建经筵用的文华殿、传心殿,太后居住的咸安宫、宁寿宫,嫔妃居住的景阳宫、永和宫、延祺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皇子居住的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以及撷芳殿、毓庆宫、上驷院、造办处、内务府等建筑,并且重建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奉先殿等建筑。
1735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乾隆五年至七年,清高宗将其居住过的乾西二所改为重华宫,并在其西路修建建福宫、寿安宫、雨花阁等建筑。
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二年花费白银130余万两改建皇极殿、宁寿宫、养心殿、乐寿堂、乾隆花园建筑群,作为清高宗晚年禅位归养的太上皇居所。乾隆三十九年在文华殿之北新建文渊阁,以备庋藏《四库全书》。
1813年,天理教徒林清率教众攻打紫禁城。
1886年太和门护军值班室发生火灾,由于救火设施不完善,大火烧了两天,贞度门、太和门、昭德殿被焚。此次损坏直到光绪二十年才修复完毕。
建筑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环以城墙,外围有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
相传故宫共有9999间半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紫禁城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
故宫第一位皇帝是谁
明成祖朱棣,因为故宫就是朱棣时期建造的,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迁都北京
朱棣为什么要建故宫
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国南京。而朱棣和他的旧部熟悉北平,也对这个地方充满感情。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宫。礼部尚书李至刚,建议北平立为京都。朱棣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并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
一则,朱棣杀了不少建文帝的旧臣部下,十分不安。而且,攻入南京城时,他的侄儿建文帝就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但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被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经逃亡在外。而这件事也成为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
有一天上朝,朱棣还差点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杀。后来,朱棣在南京城里经常做恶梦。更强烈地开始怀念他的故地北京。于是开始谋划他迁往北京的计划。他曾提过迁都建议,却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后来,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扩展资料:
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徐皇后去世了。陵墓理应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
两年后,在昌平以北20多里的地方,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借徐皇后之死而建陵,大臣们都意识到这是皇上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
这之后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开始上疏,直截了当反对永乐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而他们都被贬谪。后来,大臣们都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朱棣多年的迁都欲望也终于实现。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
日军为什么不炸故宫
奉行三光政策的日军,对于故宫还有中国孔庙的态度绝对是特殊的,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韩国的故宫了。韩国的景福宫之中的大多数建筑,在日本人侵略的时候被大量拆除以示侮辱。今天我们看到的故宫建筑群是后来韩国人重新修复的,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历史价值。
日本人没有对故宫下手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要稳定当时中国百姓的情绪。中国老百姓心目之中故宫就是皇家象征,就是国家的体面,如果大肆破坏一定会受到全中国的激烈反抗。侵华日军虽然能用暴力镇压,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想要实现平稳过渡,达到自己控制中国的目的,所以并不想多生事端。加上日本攻入北京时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反抗,所以不会像屠杀南京同胞和破坏南京历史遗迹那般对待北京。
除了顾忌到全国人民的态度,还有就是要考虑到溥仪的心情。毕竟当时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和溥仪是一种合作关系。虽然说溥仪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但是毕竟身份特殊,对日本来说还有比较大的利用价值,另外保护故宫还是当时大汉奸们投敌卖国的一种借口。
再者,日本本国的历史学家也在极力劝阻日军对故宫大肆破坏,生怕日军对故宫的打砸行为会引起国际各界的强烈谴责,日本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自己都圆不上去了。日本人的文化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多年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对中国文化有着比较深刻的归属感。在当代的日本还保留着好几处仿唐风的木结构遗迹,所以对待中国故宫有尊敬之意也是正常。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日本人对于全面占领中国信心十足,他们觉得故宫早晚都是他们的囊中之物,甚至有计划将故宫改造为未来天皇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在看到巍峨的故宫的时候,他们已经将它视为自己的财产,肯定不会随意破坏的。况且那个时候故宫几乎已经是一座空城,故宫之内大部分的文物已经被蒋介石下令转移。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故宫的文物分多批次运送到南京。后来南京失陷之前,这些文物又再次迁移到了重庆四川等地。就连蒋介石去往台湾时,都将这些文物一同带着。
圆明园沙盘全景模型
圆明园全景沙盘圆明园盛时全景模型展览馆,位于圆明园内,需要购买门票才能进入。整个沙盘占据了展览馆大约90%的面积,但是沙盘中央不能细致观看,整个建设也略显简陋。展览馆里面还有一个小卖部,在这里看湖上的风景也是不错。隔一段时间沙盘就会亮起来。沙盘只有四周能够参观,有一点像售楼处的建筑模型。这个展览建议慎重观看,内容比较粗糙,也不能近距离互动,拍照打卡也不是很出片。如果没有买全票的话,就需要购买额外的门票,门票可以在门口扫码购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