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网络课程《文学写作与欣赏》

如题所述

怎样学习网络课程《文学写作与欣赏》
《文学写作与欣赏》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学生提高现代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而设置的基础课(主干课)、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培育人文素养母语读写能力而设置的通识课(选修课)。
《文学写作与欣赏》阐述新的文学读写主体理论、文学文本构建理论、文学读写受体接受理论;讲授在移动互联时代发育成熟的新型文学文体(如微博、微信;闪小说、小小说等)的读写模型与方法。《文学写作与欣赏》主讲教师引进国外《创意写作》的新课程理念与方法,重新设计为提高大学生母语读写能力和文化素养而展开的新文学文体读写的重要知识点,采用网络课程的方式组织教学,实施“创新读写训练三阶梯”的实践教学方案。本课程教学改革成果曾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并立项为“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建设。
课程教材:《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与写作:文学读写教程》,刘海涛编著,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版。
二、课程内容
第一讲:文学读写的特征与方法,2课时(观看视频+阅读文献)。
文学写作的本质;文学文体模型;文学语篇模型;文学语言模型;教学设计与课后训练。
第二讲:文学读写的材料与立意,2课时(观看视频+阅读文献)。
生活材料与文学故事;文学材料的因果与相关;文学立意与文学材料;教学设计与课后训练。
第三讲:文学读写的情节与人物,2课时(观看视频+阅读文献)。
因果结构和情节模型;因果结构与人物描写;教学设计与课后训练。
第四讲:文学读写的叙述与细节,2课时(观看视频+阅读文献)。
人物正写与叙述突转;人物侧写与叙述跳移;诗化细节的正写与象征;教学设计与课后训练。
第五讲: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读写,2课时(观看视频+阅读文献)。
小小说:虚构类文学的创意写作;散文:非虚构文学的创意写作;教学设计与课后训练。
第六讲:《文学写作与欣赏》的课程建设与教改实验,2课时(观看视频+阅读文献)。
立体化与新概念:课程改革的追求目标;数字化与资源库:课改与科研的新平台;平台化与新园地:实践教学的设计及载体;《文学写作与欣赏》的新教法、新学法、新效果。
三、学习步骤
课程学习由教学视频、教学课件、阅读文献、练习自测、创意写作5个环节组成。
教学视频是课程最重要的知识点讲解。一般每个知识点讲解不超过20分钟,如果每节视频的长度是50分钟的话,那么这一节视频应精炼地、生动地讲授2——3个知识点。看完6讲视频将获得本课程总分100分中的30分。
观看教学视频时,可以下载选看与本讲同步的PPT课件。这个PPT课件呈现了本讲最重要的讲授要点,由精炼的、较为完整的、体现了逻辑次序的主题句组成(它在教材中常常是加粗的黑体字),这个PPT课件相当于将厚厚的超过200页的文字教材浓缩为薄薄的仅30页左右的图文电子书,看PPT课件相当于用最精短的时间快速浏览了本节教材内容。可以说,你看完了视频和PPT课件,就应该能做对并完成下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练习自测。
进入阅读文献就是进入拓展阅读、拓展学习的阶段。阅读文献分为初级与高级。文献(1)是读写故事,是主讲教师用非虚构文学的体裁(自传体、回忆录、教育叙述、散文等体裁)来讲述自己的读写故事。一方面体现案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的特点,增强课程的可读性、可听性,让学生在个别性与慨括性有机结合的故事中体验教育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给课程的最后环节(创意写作)提供一个教师的“下水实践”示范——老师是这样开始读写故事的创作的,你们可以跟着老师用这种方式开始自己的创意写作之旅。文献(2)是对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要求,这里提供了一篇高水平与教学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
练习自测是个互动学习、训练的环节。从自测、训练的内容看基本上没有难度(自测题的正确答案在视频和课件里都提到);从自测、训练的形式上讲同学们可以考2次,第一次考过后即可点击答案,核对并掌握了答案后再考第二次。两次自测分平均后,同学们都能获得本阶段的30分的80%以上。
创意写作是在学完了整个课程的6节课后进入的最后考核。按考核要求写出一篇达到网络发表或纸介发表水平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可以借鉴阅读文献(1)里教师的写法,写出自己记忆深处、心灵深处的读写故事。文科专业的同学可以借鉴阅读文献(2)的写法,写出一篇对感动了自己的精短文学作品作分析、评价的文艺评论。这个环节的训练占整总分的40%。上传到课程网站的作业将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主题编辑小组,如果同学们愿意的话,作业将整理加工为能做“手机阅读”和纸介出版的资源(版权将由作者和主编共有),体现本课程“产学研”的功能和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