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有哪些潜在的隐私安全风险?

如题所述

安全用途的人脸识别,先略过不论。安全和隐私,这个矛盾太复杂。补充:在美国911后,NSA扩大了监控范围,引起更广泛的争议。

商业使用的人脸识别技术也一样有对侵犯隐私的顾虑,但这事关进步。
从上网的第一天起,个人浏览记录和'部分隐私'就奠定了互联网模式的基础。
没有广告追踪、精准投放,互联网广告就无法凸显成本优势,就没有免费应用,甚至没有现在的google。
如何防止这种记录被滥用?我认为可以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着手。
技术上,是可以不保存照片或视频记录的,最后用于识别的是编码,理论上也不具有回溯性。严格按照这种技术标准,将大大减轻公众的疑虑。甚至可以有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某超市将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用于消费模式研究,可以从厂商处收取咨询费,反过来可以对消费者进行补贴。这是三赢的局面。
大数据时代,有价值的通常是群体行为模式,一定数量的样本才有统计学意义,这对个体隐私的侵犯很微弱,需要防范的是不当的保存和利用个体信息。
所以,在制度上,需要一个透明的机制,既可以约束从业厂商,数据运营方,做好隐私保护,又可以取得公众理解和支持,以获得共赢,而不是陷入隐私僵局。这个机制可以由第三方主导,多方参与的一个委员会来领导。如美国的经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消费者权益保护局
google每次都在风口浪尖,数次被美国司法部、欧盟隐私委员会起诉或罚款。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机制,像360这种'违规'保存用户信息,都无法可循。
利益相关:人脸厂商从业人员。厂商态度:欢迎行业透明监督,与公众充分沟通互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0

人脸识别是当下很火的热词,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今天我们主要是了解一下人脸识别在安全性上的问题。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2个回答  2018-11-25
首先,举例:苹果公司所使用的人脸识别是非联网状态下皆可使用的3d环绕镜与超声波反馈生物热成像仪进行的空间性的物理识别。
而我国软件公司所谓的人脸识别仅仅是图片识别配合软件程序将你的照片保存在其软件公司的网络U盘,任何内部人员可以随意查阅。与其称这是人脸识别,倒不如说这是个人信息与个人行为的监控,甚至会拿你的个人行为去进行大数据分析。用你的商业机密进行统计。
苹果手机上的人脸识别设备,为什么会是人脸识别而不是其它部位?那是因为无论春夏秋冬,裸露在外,离手机最近的永远是人脸,而不是手或脚。这种人脸识别数据只存在于本地,永远不会公布给任何软件公司。当然这种人脸识别设备只是其手机上的一个配件,核心技术是美国的其他科技公司研制组装。截至今日,我们中国所有的手机公司几乎从未购买并为手机添加此类设备。那么,用国产手机的人这么多,一些软件公司却天天嚷嚷着人脸识别,难道这些软件公司认为中国所有人使用的手机都是苹果iphoneX后的新机?还是说这些软件公司已经做到可以用单纯软件去突破硬件的限制?比如小灵通装一个足够强大的软件就可以变成iphoneX?还是说和我猜的一样,这些软件公司所谓的“人脸识别”就是为了获取用户的照片,隐私以便更好的监控管理限制用户行为。并给用户制造麻烦。给其公司带来利益。
与苹果手机上的人脸识别设备截然不同,中国某些侵害用户权益的软件公司通常做一些文章打着科技发展的旗号骗取用户的信任,获取用户的照片隐私和商业机密进行大数据分析,或将这些数据卖给其他商业公司赚取利益,祸国殃民,并造成阶级固化,掀起社会矛盾,最终渔翁得利,中饱私囊。
所以当今国家对软件公司,网络自媒体的管理制度不够成熟的环境下。广大用户一定要明辨是非。1.不要听信某些营销号水军的视频和文章。2.不要轻易同意某些软件公司的《用户条款》和《隐私政策》。这都是这些软件公司的一面之词。到时候出了事,比如说其公司预算不够,嫌你占用服务器,或你无法为其公司带来利益,到时无论你信用有多好,资质有多老。其软件公司想要封禁你的使用权,冻结你的个人财产,限制你的言论自由权,人身自由权,也只是一个操作的功夫。毕竟一大部分些软件公司并没有“微信”“支付宝”做得这么大,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说即便你去法院进行维权,上诉,也只是在为这些软件公司增加“名气”罢了。
—————以上内容为网友观点,与平台无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