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天长两次潮,又落两次潮?

如题所述

海水在一天内有二次涨落。我国古时把发生在午前的一次海水上涨称为潮,午后的一次叫做汐。按字面分析,取其“朝”潮“夕”汐之意,合称潮汐。

从一地的潮汐现象看来,涨潮就是海面上升,落潮就是海面下降。涨潮和落潮交互更替:涨潮转变为落潮时,水位最高,称为高潮;落潮转变为涨潮时,水位最低,称为低潮。涨潮和落潮,高潮和低潮,都是周期性来临的,其周期是半太阴日,即约12时25分。因此,一般地说,一天有二次涨潮和落潮,二次高潮和低潮。

每一次潮汐涨落,并不是前一次的简单重复。高潮不是同样地高,低潮也不是同样地低。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叫做潮差。潮差也有周期性变化。在一个周期内,潮差由大变小,然后由小变大。潮差最大时的潮汐叫大潮;潮差最小时的潮汐叫小潮。从这一次大潮到下一次大潮,或从这一次小潮到下一次小潮,其周期是半朔望月,即约14.77日。因此,每月有二次大潮和二次小潮。

若从全球范围来考察潮汐现象,那么,一些地方发生涨潮,必在另外一些地方发生落潮;反之,一些地方若是落潮,正好证明另外一些地方正在涨潮。这种此起彼落的海水运动,称为潮波。另外,潮汐涨落是通过海水的流动来实现的。海水的流入造成涨潮,海水的流出造成落潮。海水不断地从正在落潮的海域,流向正在涨潮的海域。这样的海水流动,叫做潮流。

总之,从全球范围来看,潮汐现象实际上是海水的一种波动。它既有垂直的升降,也有水平的流动。

潮汐现象,许多世纪以来,对于科学家和航海家们都是一个猜不破的谜。“海上明月共潮生”,古人清楚地看出,潮汐涨落明显地同月亮有关。例如,高潮到来的时刻逐日推迟,与月亮中天时刻每日向后推延一致。又如,潮差的大小总是同月相盈亏相联系:大潮发生在朔望,小潮发生在上、下弦。东汉学者王充早就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唐代学者余道安在其所著《海潮图序》中说:“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从往之……此竭彼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不系于日”。但人们不解其间的关系到底何在?伽利略曾错把潮汐现象当作地球运动的直接证据。他认为,地球的运动产生颠动,使海洋中的水来回冲击,就象盛在盆里的水晃来晃去一样。直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后,潮汐现象才获得科学的解释。

从全球范围来看,潮汐现象首先是地球的变形现象。假如地球本是个正球体,那么,它要在自转过程中,由正球体变成较为明显的扁球体;又要在公转过程中,由正球体变成不很明显的长球体。前者是永久性的变形,与潮汐现象无涉;后者是周期性变形,称为潮汐变形。

这里所说的公转,是指地球和太阳环绕它们的共同质心的运动,也指地球和月球环绕地月系共同质心的运动。前面已经提到,而且以后还要说明,地球上的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造成的。但为了说明问题简单起见,首先是以日地的相互绕转为例,因为太阳与地球的质量悬殊,共同质心十分接近太阳中心,因此,这种运动可以简单地看作地球环绕太阳公转。

地球绕太阳公转是一种向心运动,需要向心力。太阳的引力提供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所需的向心力。这个力的作用,使地球不断地落向太阳。但按地球每秒30km的运动速度,这种向心运动不致于使地球最终坠入太阳,而只是不断地使它偏离其惯性直线路径而“落入”自己的轨道。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把地球绕太阳的公转,看作既是持续向前的运动,又是不断地落向太阳的运动。

我们知道,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地球的不同部分,对太阳有不同的距离和方向,因而受到太阳的差别吸引,即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吸引,从而有不同的降落速度。引力大,降落快;引力小,降落慢。差别吸引使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由正球体变成长球体,即在天体引力的方向上,地球被“拉长”了。

参考资料:http://220.173.142.252:8008/RESOURCE/CZ/CZDL/DLBL/DLTS0077/12220_SR.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06-25
地球做近似的圆周运动,故地面实际上是非惯性系,则地球上的水受到惯性离心力。这里以月球对对地球作用为例(太阳的作用十分微小,可忽略)地球面对月球一面的水受月球引力大于惯性离心力,而地球背对月球一面的水受月球引力小于惯性离心力,故这两处地方的水势均被抬高。一天中(在地面上看)月亮各经过上中天及下中天一次,故一天有两次涨潮,而两次涨潮之间则是两次落潮。
第2个回答  2005-06-24
当然是太阳与月亮作用的结果啦
太阳与月亮都会有引潮力,当观察者靠近太阳面时,出现的时大潮,远离之后,退潮。而靠近月亮时,是小潮,远离之后,也退潮。
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很多书中都有,不行的话就看十万个为什么吧,里面肯定有。
第3个回答  2005-06-23
和月亮有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