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信微笑的表情一点也不友好?

如题所述

从整个表情包的整体上来说,微笑这个表情也就三个元素。眼睛嘴巴和一个圆圈作为脸,就是这么简单的形象塑造。问题就在于它的眼睛,主要的表现也是在于眼睛的直视感。和难过、再见一样的眼神,让我们看起来就像是假笑一样。所以微笑看起来也就消极了许多。

 

从用法上,现在的年轻人都用它作为皮笑肉不笑的作用。一来二去的大家也忽略了微笑的表情,更加是作为一种消极用法。相对于微信的微笑表情,其他版块的微笑就和蔼许多。年轻人们用微笑的含义大致为呵呵、是么等意思,按照原来的表情开发者的意思来说根本没想到会有现在的情况。

 

如果能改善一下眼部的表情就会改善许多,微信微笑的表情更多的是假装笑容。此外,也算是部分人群的使用风格了。按照其他人的感觉,微笑也就是微笑,有部分人群的梗才造就了它现在的尴尬境地。像是现在才学习使用微信的人群,在他们眼中微笑的表情就是这个意思。

 

此外,也是大家的心理因素了,毕竟人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表情的中文是斜杠加名称,但是我们在众多表情中并不能清晰看到文字。所以一部分人使用表情的时候,完全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微笑是嘲讽的意思,笑哭就是哭了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也算是圈子不同对于表情的使用方式也不一样,到了后面也算是有了一些相同人群的认可。微笑自然就变成了消极类表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感觉别人友好或是不友好,属于判断。判断是怎样产生的呢?《知觉生长模型》认为判断分无意判断和有意判断,发生机制也有区别,介绍如下:

知觉单元:兴奋能量扩散,当整个知觉单元充满兴奋能量时,就会表现出知觉的整体性。例如作家需要资料,他走到书柜前,扫视一下,看见那一本书脊有点残缺的书,立即知道要找的资料在这本书里面。这是通过知觉的整体性辨别和判断出书名和书本内容。这个过程是不耗费心力资源的、迅速及准确的无意判断。

主动整形:观察斑点狗图案及其它两可图形之例,是通过知觉单元的主动整形完成的辨别与判断,也是无意判断。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建立的快速反应通道,当同样的刺激呈现,完全没有让人思考的时间,马上引起反射弧反应。此时,原先支撑条件反射的各种知觉、辨别、理解、判断、逻辑等等,全部处于兴奋网络层或兴奋渗透层,因而我们没有意识到。

但是,条件反射弧确实是包含许多思维品种的信息组织,包括判断。如武术大师可以感觉到从背后袭来的拳风,在瞬间,他已经完成了从判断到躲避、甚至反击的系列动作。在这整个过程中,条件反射式的判断就是无意判断,是当初从有意判断转变成的。

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许多经验含有判断的成分。当同样事件多次发生,就建立起了对这一事件的固定的认识通道和行为通道,即习惯性通路,习惯性通路是略低于条件反射通路的信息组织,当它建成后,当初的判断同样会成为支撑成分,不再出现在意识层,于是,表现出无意判断。

与理解、辨别同一过程的不同名称:理解和辨别是思维的基础,判断与理解、辨别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理解和辨别就没有判断,不过,这时紧密联系的它们,还是可以分辨出你、我、他的。







第2个回答  2020-09-18

的确现在有很多人觉得微信微笑的表情一点都不友好,而且觉得这是一个带有讽刺性的表情,主要还是人们的过度理解。现在我们和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聊天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发这个表情,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友好的表情,但是年轻人却觉得这是一种嘲讽的味道。也正是因为这样,年轻人和中年人之间的沟通好像有一些代沟,两个人之间的理解出了问题。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发一个微笑的表情,对方也就知道了要出问题了,这种微笑的表情反而没有一种友好的感觉,而是一种让人觉得心惊胆战的感觉,可能很多表情在创造的时候给了他很多原始的意义,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可能就觉得这个表情变味了,除了微笑的表情之外,还有挥手的表情,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再见,但是在很多人理解来就是友尽。

有时候我们不能够把一些行为小的太过于极端,如果我们想的太多,只会让我们觉得有些东西和我们想的偏差太大,如果我们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来理解问题,可能这些事情真的很简单。

微笑就是微笑,挥手就是再见。我们的过度解读会把他的原始意思给曲解。也会让我们对其他人的言语产生一些误解,我认为这不是应该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沟通的时候,要尽可能的注意这一点。

第3个回答  2019-09-04

大家是否也觉得微信里微笑的这个表情看到就寒意逼人?仿佛被呵呵了一脸… …


为什么这个微笑的表情并不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善意?这可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们看看面部肌肉的构成(干货)↓


颧肌,位于侧脸,主要作用是拉升嘴角;眼轮匝肌,位于眼周,主要作用是闭眼,有时候人会眼皮跳,就是这块肌肉在颤动,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所有的真笑,调动的肌肉是完全一样的,仅仅是程度有区别。

如果你发自内心在笑,颧肌会提升,眼轮匝肌收缩,人的眼睛会接近闭合。像是这样: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眼睛部分眯成上翘的弧型——眼轮匝肌收缩 + 颧肌的挤压,嘴巴弯成一道月牙——颧肌的牵动。

微信表情中的「微笑」嘴是笑着的,问题出在了向下看的眼睛上↓↓↓


前面讲到,眼轮匝肌收缩是笑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这个表情中,眼轮匝肌没有任何收缩的迹象。因此我们会感受到这个笑容很假。

然而这不是唯一的问题。我们看看下面这组微信表情:


这几个表情中都能读出负面情绪,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视线向下转移。

视线向下转移可以大体总结为一个心态:承受

这种视线变化通常映射出比较负面的心态,比如愧疚、不同意(但对局面表示无奈,没有改变的能力)、生气(但是隐忍着暂不发作)、羞涩(害怕看到对方的反馈)等,如下↓


所以大家明白了吗,微信的微笑表情,虽然嘴是在笑的,眼睛的视线却在向下转移。



微笑表情对比

PS:为什么父母辈人更喜欢用微笑表情?这可能是因为父母辈的人笑起来的时候,更偏向于使自己看起来和蔼、庄重,因此更喜欢抑制后的笑容。

还有哪些微信表情“表里不一”?





伴随着视线向下转移,表明这个笑容不仅是假笑,而且映射出负面的心态。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被呵一脸的原因。

第4个回答  2019-08-24
表情学家认为,一个人嘴笑而眼睛不笑,这是不开心的假笑。借用心理分析的术语,这种笑容太「节制」了。简单平板,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就像「微笑服务」的服务员,连嘴角上扬的角度都是模具打造。固然是在表达礼貌,同时也在表达:「除了礼貌,我什么都不想给。」这件事背后的原理颇有趣味。心理分析师常常利用这个原理。他们在咨询的时候一脸木然,偶尔从鼻孔里「嗯哼」几声。把自己变成一张空白幕布,探测来访者的反应。来访者看到什么,就说明他投射了什么。有人从微笑的表情里看到了冷淡。说明我们在网上,被预设的人际态度就是有敌意的。这种投射,这些年越来越显化了。假如没有更明确的信号,我们首先都被默认为是不友好的。你必须非常用力,才可以打破这一预设。所谓「用力」,具体地说,就是用更夸张的表情,更炫的表达方式。你需要为自己的友善度举证,举证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以前,打一句「你好」,别人就信了。等「你好」变得约定俗成,你就要打更多字,制造更高浓度。再后来,文字的浓度不够了,就必须用表情。微信原装表情不够了,就要上图片,上动图。也许有一天我们要向别人展现友好度,需要先发一段短视频。新世相」做过一个实验,24小时跟人聊天不用表情符号,会是什么体验。超过5000名志愿者参与了实验,其中三分之一没有坚持到24小时。成功坚持下来的人当中,一半以上的体验并不好。他们要不断向人解释自己并没有生气。很多人担心自己被误解,担心在别人眼中显得孤傲或是不合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