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的来历

如题所述

合川古名垫江(原为亵江,取嘉、涪二江在城北鸭咀的汇合之水如衣重叠之意,《汉书·地理志》误记为垫江并沿袭至今)。
合川在巴人入川前是濮族人主要居住地;合川古城邑“巴子城”(今城区铜梁山下)曾是巴国别都。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4年),始设垫江县,县域辖今合川、武胜、铜梁、安岳、岳池县地,隶属巴郡,治所在今合川。
西汉元始二年(2年),仍为垫江县,县域辖今合川、武胜、铜梁、大足及安岳、潼南县一部分,县治在今合川区合阳镇,仍隶属于巴郡。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改属益州巴西郡。
蜀汉建兴十五年(237年),改属益州巴郡。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改属巴州。义熙八年(413年)改属巴郡。
南朝宋元嘉年间(424年-453年),置东宕渠郡,属梁州,郡治今合阳镇。宕渠名源于宕渠水(今渠江)。东宕渠郡下辖1县宕渠县。
南朝齐建元年间(479年-482年),因贵州的僚人迁徙进入嘉陵江、渠江流域,东宕渠郡改为东宕渠僚郡,属梁州,郡治仍在今合阳镇。东宕渠僚郡下辖3县:宕渠县、平州县、汉初县。
南朝梁大同年间(535年-545年),东宕渠僚郡分置新兴郡,平州县、汉初县划出,只辖宕渠县。太清四年(550年),东宕渠僚郡复名东宕渠郡。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合州,因涪江与嘉陵江汇流而得名,州治在今合阳镇,合州辖4郡7县:垫江(原东宕渠郡)、清居(原新兴郡)、东遂宁、怀化4郡及郡属石镜(合川)、汉初(武胜)、清居(南充市南)、方义(遂宁城区)、德阳(遂宁市中区东南)、长江(蓬溪)、始兴(潼南)7县。
隋初,撤销垫江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年,合州更名涪州。开皇年间,设赤水县,隶属于涪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名涪陵郡,辖3县:石镜县、汉初县、赤水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名合州,隶属于剑南道。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巴川郡。乾元初年(758年),复名合州。合州辖六县:石镜县、汉初县、赤水县、新明县、铜梁县、巴川县。
宋乾德三年(865年),改石镜县为石照县,隶属于潼川府路合州巴川郡。熙宁四年(1071年)赤水县并入铜梁县。熙宁七年(1074年)复设赤水县。淳佑三年(1243年)为抗蒙兵,在州城之东5公里的钓鱼山筑新城,州治所迁居钓鱼城。
宋末,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10月,蒙古军队在潼川府路合州(今合川区)正式打响钓鱼城之战。在战斗中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元宪宗蒙哥被流弹击中身亡,此后欧亚各战场蒙古众王回师争夺汗位,使得南宋王朝延续20年,甚至改变了欧亚战场的格局。合川钓鱼城直到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才被占领。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宋将王立以城降,合州和石照县复还旧治。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潼川路。合州为散郡,赤水县并入石照县。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合州改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重庆路。
明洪武初年(1368年),州治石照县并入合州,隶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以后,合州辖县陆续划出,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成为不再辖县的单州,属四川省重庆府管辖。
民国二年(1913年),合州改名合川县
1950年,合川县属川东行署壁山专员公署辖。
1951年,壁山专区更名江津专区,合川县属四川省江津专区辖。
1952年4月,划出合川县城关区增设合川市
1958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合川市建置撤销,原合川市所辖地域改为合川县城关镇。
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
1983年3月,撤销永川地区,将原永川地区8县划入重庆市,合川县属重庆市辖。[6]
1992年8月4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89号)批复同意撤销合川县,设立合川市。
1997年,重庆恢复中央直辖市,合川隶属于重庆直辖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7
合川区是重庆市下辖的市辖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北部。合川区是重庆六大卫星城市,截至2013年,全区面积2356.21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办事处、23个镇,2016年常住人口137.56万人。 [1-2]
合川区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有钓鱼城、涞滩古镇等著名历史文化古迹,周敦颐、张森楷、卢作孚、陶行知等历代名人曾在此授教创业,是新中国第一位少年英雄刘文学的故乡。 [1]
合川区是重庆通往陕西、甘肃等地的交通要道和渝西北、川东北的交通枢纽,合川区三江汇流,煤炭、岩盐、天然气、锶矿和石灰石储量丰富,中西部最大的玻璃生产基地.被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并以“合川桃片”闻名全国。
第2个回答  2019-10-07
主要是因为合川境内有三条江,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流,三江合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