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是“融入”其他建设中的?

如题所述

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是经济建设发展方式的不当引起的,在这种发展方式下,产业结构也极不合理。以河北为例,三次产业中二产占大头,二产中重工业占大头,重工业中资源型占大头。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一直较大,第三产业比重始终没有突破50%。第二产业消耗了全国70%的能源资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业“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机。
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其主要内容是实现各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绿色化”。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基础上,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实现空间意义上的产业合理布局。二是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落后产业淘汰时间表和新型产业发展计划,逐步实现时间意义上的产业合理布局。三是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进产业升级,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逐渐淘汰,提升一些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节能减排在当前经济建设的战略调整中起着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是推进生态文明在经济建设领域发挥作用的根本所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由于受工业文明的观念、制度、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一些非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要实现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事实上还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也正因如此,如何有效实现其转变,特别是在理论、体制、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更加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非常重要。
从经济制度设计看,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环境经济政策是不可或缺的。所谓环境经济政策,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它以内化环境成本为原则,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环境资源利益的调整,从而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具体而言,包括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金融政策方面等政策的建立和完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