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如题所述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还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现在的许多青少年身上时,不禁有点心寒,有点迷惘。现在的许多学生崇拜腰缠万贯、青春亮丽的影视明星,追求自我价值,崇尚名利,而对流落街头的乞丐嗤之以鼻、唾之以沫,毫无同情心可言。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进行深入的思考。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思想性强,它比在其他学科进行思想教育来得更直接,更明显,更顺理成章,更容易操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思想教育融入到知识的传授之中,注重学生的人文感悟,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向学生进行艰苦教育、理想教育和环境教育,让学生体会人间的真善美,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的文章蕴藏着爱国主义精神,有的文章蕴藏着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有的文章具有人间的真善美,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就能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弘扬爱国主题,体会民族精神
孙中山有句名言:“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那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古今无数贤士哲人留下的名篇佳作之中多有体现。先贤们忧世深,思事勤,锤炼出千古传唱、脍炙人口的箴言警句,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这有待于我们青少年学生学习、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1.爱国主义表现在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对自己祖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会产生眷恋的深情。尤其是我们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而又山川壮丽的国度。在我们祖国的沃土上,有着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色,可以使我们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产生高度的自豪感。在讲授这类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要好好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爱国主义还表现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邓小平同志曾经这样说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表达出一位真正爱国者的伟大胸怀,在他心中祖国和人民是密不可分的。又如,杜甫的大部分诗篇描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再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表现了为民请命,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范仲淹还在实际中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穷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这种胸怀值得后人敬仰。
(二)培养吃苦品质,扬起理想风帆
针对当前一些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远大理想这种现状,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道理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理想教育,以此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尤其是我国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强国,更需要教师教育青少年学生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拼搏进取,艰苦创业,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三)体验人间真情,感受至善至美
在人的完善和发展中,真善美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在真善美的统一中,“真”是基础,“美”是形式,“善”是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体验人间的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培养学生忠厚善良、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友爱互助等优秀品质,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应提醒青少年学生不能忘记和轻视自己年轻时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并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二、在作文训练时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训练则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中考改卷的教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评分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如让学生写《雷锋出国了吗》和《有“钱”就是幸福吗》一类驳论文时,倘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准不能冲破世俗偏见的局限而达到较高的层次,困惑的局面将无法排除。因此,动笔前,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认真而不敷衍的,细致而不粗疏的思想上的“导航”,让学生把“雷锋精神”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悟透,把革命的幸福观和庸俗的享乐观的本质区别搞清楚,认识世人偏见的弊端和腐朽思想的危害,使学生划清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邪恶、真理与谬误两种思想的基本界限,这样才能写出一篇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与此同时,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也得到了培养。
在作文活动中,教师应贯彻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教育。“志当存高远”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留给其后代子孙的著作中写下的话。的确,一个人如果连立志的念头都没有,他又怎么能摘到成功的果实呢?现在有些学生,学习劲头不足,究其原因,是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没有追求,没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意志品质的人,必然会碌碌无为地生活着。因此,为了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我在初一学生进校伊始就在理想教育上大做文章。在作文活动中,我结合课文阅读教学举行了各种理想教育的活动,如开展了“我长大了想干什么”主题班会,举办了“我的理想”演讲比赛……然后,我让学生汇总所有的资料写一篇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认识到理想离自己并不遥远,也认识到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克服困难、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理想的彼岸。
青少年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人类进步而乐于奉献的精神。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把德育教学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中,让学生在感悟到语文知识海洋浩瀚的同时,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样把德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可使德智相长,从而使语文教学彰显出德育之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