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药提取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将有效的成分提取出来?

如题所述

影响中药提取的因素有:

1、煎药用具;

2、煎药用水;

3、煎药火候;

4、煎药方法。

提取方法:

1、多提倡以“砂锅”“瓦罐”为最佳材料,禁用铁器、铝制器具,避免药物在高温环境下与铝铁等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性。

2、浸泡如同打豆浆前需要浸泡黄豆一样,煎煮中药前,应先用冷水将中药浸泡1—2小时(除用醋、酒泡的药),要20分钟。

3、用水煎药用自来水即可,水量要浸过药材表面1—3厘米。药材过多或易吸水的可适当增加。

4、火候煎煮时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药液后,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扩展资料:

不同的药煎法大不同,这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对于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系花、叶、全草等,这类药物性轻扬发散,气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长时间煎煮容易使其有效成分挥发殆尽。所以煎药时间要短,宜用武火(大火)急煎。

对于滋补调理药,烹煎时间则需延长,并用文火(小火)慢慢熬煎,头煎从汤沸后再熬30-60分钟,滤出药汤;二煎则在沸后再煮20-30分钟。文火慢熬,能使药物成分充分溶解于汤汁之中,可使药效达到最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煎中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煎煮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6
说起中药,总感觉很复杂,同样一种药,有很多种用法。我们人在吃中药,熬制中药时也有很多讲究,火大火小,时间长短等等,那蕴藏在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也只是在老师讲后才明白其中原理,今天我就来分享下中药的药效都有哪些影响因素,如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存加工、剂型和给药途径等。

比如我们在水产上常用的五黄粉,里面就有一个成分大青叶,每个地方都叫大青叶,可入药的大青叶在许多地方都不是同一种植物,有的是十字花科的松兰,有的是爵床科马兰,有的是马鞭草科大青,还有的是蓼科蓼兰。而且入药的部分也不同,有的是取叶子,而有的则取叶茎枝。
像这种同名异物,都叫大青叶,最后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含量肯定就会存在差异。而且即使是同一种植物,采集入药的部位不一样,其药效也不一样,如白参和红参,不同部位的皂甙含量是不一样的;再如麻黄生物碱的含量,茎的髓部含量最高,而根中则不含麻黄碱。

现在中药都很讲究产地,因为不同的土壤所含的微量元素及微生物、外界条件,如日照、湿度都不一样,最后生长出的植物肯定也不一样。这一点类似于养殖鱼塘,由于土壤差异,就需要根据地区差异在饲料里添加不同的微量元素,比如投喂的饲料不是根据本地区制定的配方,就有可能因为区域配方的不同,长期投喂可能造成某种微量元素缺乏,而引起畸形,或是生长受到影响等。
这个我们也是遇到过的,十年前在泸州,我们一客户的鲫鱼苗出现畸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药材的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像长白山的野长参,那可真是价格不菲,这个与在东北、日本、朝鲜人工种植的,不论从价格,还是人参总皂甙的含量差异都很大。

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除了与产地关系密切,而且也和采集的季节也有关系。每一种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所以每种植物入药部位不同,采集入药的时间也要因地制宜。如用作防治原生动物的青蒿,其所含的青蒿素在七八月花蕾出现前为最高;槐花也是在花蕾时芦丁含量最高;薄荷在部分植株刚开始有花蕾时,薄荷的气味最浓;人参中所含的皂甙,八月后含量最高;麻黄中的生物碱,到了秋节含量最高。

中药药效的变化,还会受到炮制的影响,炮制前后中药成分的质和量会有所变化,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因此也会不同。如生半夏对胃粘膜有强大的刺激作用,会让人呕吐,但炮制后的姜半夏却有降逆止呕的作用。炮制前的生大黄含有结合状态的蒽醌衍生物,具有下泻的作用,但炮制后的大黄,蒽醌变成游离态,则不具下泻作用,反而具有抗菌作用。浸泡、煎煮后的乌头具有强心的作用,但未经处理的乌头因含有乌头碱,可致心肌纤维性颤动,所以对心脏有毒,其原理就是高温使乌头碱遭到了破坏。再如延胡中的生物碱,煎煮溶出量少,用醋炒后煎剂中溶出的生物碱含量增加,能加强其镇痛作用。
第2个回答  2017-07-30
有时遇到难溶解的,需几小时都不能完全溶解,并且经常导致瓶签破损,甚至瓶身--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7-30
提取方法、药材粉碎度、溶剂的种类与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