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雨季总是让人惆怅?

如题所述

每当下雨的时候,就会想起一首古诗“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确切的说,是一首宋词。

学生时代,学这首诗,只觉得特别有韵味,其他倒没多想。

倒是参加工作之后,每每在雨季,重新吟诵这首词,反而有不一样的感想。

就像有些歌,比如《领悟》,年少时只觉得好听,到如今,才明白为什么歌手能唱到落泪。

话题不能跑远,说回词。

转自网上,如有版权请与小编联络

【原诗】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白话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总觉得这诗得配一幅水墨山水画,并且必须是古代游船上廊画的感觉,最好有个人物形象,分别里年少时美男子、中年时的沧桑大叔、老年时白胡子老头。(在此再次鄙视一下自己,不会PS,不然自己就做出图来了)

再读,忽觉得词里有很多沉思,很多回忆,很多欲说还休的故事

少年时,歌楼上听曲,红烛美景,窗外的雨是点缀,是青春相伴美好时光的伴奏曲;

中年漂泊在外,如同断线的雁,西风阵阵,雨滴落在客船上,叫人如何不惆怅;

鬓已星星的年纪,一切都已看淡,悲欢离合,前情后事,就像阶前的雨水,任它点点滴滴到天明吧。

少年时,读这首诗,只学得美。

初工作时,再读这首诗,觉得美的同时带点忧思。

而今经历过一番世事,却不忍再读,总觉太过凄凉。

古诗的美,大概就在于此,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感受。

宋代的词人蒋捷是如何写出这般意境美、忧思美的词的?

【创作年代背景】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诗人所处的年代原来如此凄凉,大约最美好的记忆只有”少年听雨“了。

也难怪,后人印象最深刻的都是那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了。

毕竟,我们都要记住美好的,忘掉不开心的,对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