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部落的风俗习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这里的成年男子都会背着一支猎枪,到了18岁的时候,就会把头发扎成辫子绑于头顶,称为“户棍”,终生保留,而四周的头发会用弯刀剃光。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经过了这样的“成人仪式”,男孩子就可以背枪了,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岜沙人这样在乎枪并不说他们尚武,这是有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苗族是个很苦难的民族,当时蚩尤被黄帝打败,被迫向南迁徙,岜沙人坚信自己是蚩尤的后代。清朝时期,他们再一次遭到攻击,他们为了抵御猛兽来袭和追兵的攻击,枪不离手。几百年过去了,枪虽然失去了打猎和自保的意义,但是却成了他们的一种图腾。
岜沙人喜好的枪,是一种射程只有20多米的火药枪。自古以来,他们的枪就是黔东南州黎平县贯洞、龙图等地的师傅打造了送货上门的。岜沙人特别珍惜老枪,谁如果有老祖父、曾祖父留下的枪,就像拥有传家宝一样地被枪手们羡慕不已。岜沙的男子们特别引以为荣的是,四五年前县里曾经在别的地方收缴了几大车枪,但岜沙人的火枪却受到特许,80%以上的人户拥有持枪证。
如果没有实际用途,这火枪就是一件太沉重的饰品了。最初,岜沙苗人的老祖宗是为了打猎防身,猎物食用。后来,则是为了防止邻省区边境上一个有偷盗恶习的村子的人来偷牛。火枪还有礼炮的功能,凡重大节日庆典岜沙人都会用它朝天空放。鸣火枪的巨响能直入人心,那庄重热烈的气氛远不是锣鼓鞭炮之类所能及。 岜沙人虽然还固守着古老的传统,但是很多观念并不落后。在岜沙,男女之间的恋爱交往与季节一起循环,春、夏、秋三个季节中,分别有三个关于恋爱的节日:
正月里,男女青年们跳花坡、吹芦笙、游方。
到夏季水稻扬花受粉的时节,青年们便聚集到树林中去“荡秋千”。那秋千是用稻草搓成粗大的绳索,系到大树上,小伙子和姑娘就一双一对地跳上去。秋千荡得越来越高,姑娘的叫喊声越来越大,小伙子就把姑娘紧紧地抱在怀里,继续往高处荡去……
秋收时节,岜沙的“闹姑娘”开始了。白天,小伙子和姑娘各人带着自家的饭团,结伴相约,收稻劳作;晚上就聚集在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子可以同时抱几个姑娘,姑娘们也很乐意让小伙子抱,姑娘被小伙子抱的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小伙子想娶她回去做老婆。如果姑娘没有被抱过是件羞愧的事。如果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那个姑娘在岜沙人眼中可就是顶顶出众的美人。
所以,凡是有外乡人来到岜沙,姑娘们必定千方百计留他住下,再用各种方式去逗他。岜沙姑娘非常大方,常会把胆小的人吓得狼狈逃跑。
抱姑娘也有严格的规矩,不可以逾越界限,否则,那姑娘和小伙子就会被严厉惩处,还会被赶出寨子。 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其余概受制约。尽管321国道已于1965年修通过境,可就是从未有车敢到岜沙来拉过一车木材,村民们缺油缺盐,只是上山修剪杈枝或砍些枯树,肩挑徒步到县城去零售,从未用车拉过。
岜沙绝无仅有的砍树“行动”,那还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 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还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所以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岜沙人。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
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