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的差异

如题所述

“人们都说,美国人开朗、自信、勇敢、活泼;而传统的英国人内向、淡漠、彬彬有礼、诚实可靠、有民族优越感。英国人和美国人互不服气,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历史,美国人说英国人不懂未来。长期生活在美国和英国的中国留学生在那里呆的时间长了,不知不觉中言和行也都折射出了英美文化的差异。”日前中新社一篇题为“漫谈英美留学之差异”的文章,道出了留美生和留英生的不同。

在美国留学生的眼里,友谊是在情景和时间中下定义的,友谊只存在于特定的时间、空间范畴内,不希望朋友间产生很强的责任感,也不对友谊的标准做过高的界定。因为在高度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极大地加快了生活节奏的国度里,整个美国像一部机器不停地运转,追求效率的大众无暇旁顾太多,友谊也打上了现代生活的烙印。亲友结婚送礼,也是新娘子列出一个单子,开列出自己所需的东西,还表明自己喜欢的款式和颜色,由新娘的母亲将礼单复印成若干份送给亲朋好友。这既避免了浪费又节省了时间。可见生活在美国的人是多么精明!而在英国的留学生本身受东方观念的影响友谊第一,加之在英国的孤独无援,友情、互相帮衬就更为重要,成帮结伙处处可见。

行为举止的区别。从服饰上看,英美留学差别更加明显。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留学英伦的学子当然不敢怠慢,西装也同样挺括,领带领结也丝毫不差。什么场合穿戴什么,如何化妆,也亦步亦趋。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中国留学生自然也不甘人后,大裤衩、拖鞋、文化衫招摇过市者,比比皆是。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许多赴美学子,虽然回国多年,但有时习惯依然如此。

说到行为举止,如穿衣一样,在英国的留学生要好许多,即使是“表面”文章,也比到美国的留学生要做得好。说话非常客气、行为礼貌,按部就班、不急不躁,似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但也有人评价,这样说话做事太酸了,让人难受,还是赴美的留学生好,心直口快,想什么说什么,想干事卷起袖子就成了,不用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先绕上几百个圈子,罗罗唆唆一如《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而对留美的学生,前几年有句民谣,说他们是:穿着土气、说话牛气、花钱小气。仔细品味一下,大致也差不离。

虽然很多留学生常年呆在海外,有些甚至在那儿定居,但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都非常思念祖国,真所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乡愁的滋味,大概每个人都尝过。在异国的土地上,无论他们有没有绿卡,无论他们事业有成还是一切正处于开始,在别人眼里及他们心里,他们始终是中国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1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 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 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 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 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 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 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 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如姐妹、兄弟各 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 “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 律称“cousin”。同辈之间,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 昵称相称呼,晚辈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包括儿媳 (女婿)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对继父母的称 呼。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 1.1 血亲 姻亲称谓的差异 血亲,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指的是有婚姻关系的亲属。男有其宗,女有其族。前者称“宗亲称谓”,后者称“姻亲称谓”。汉民族在经过了几千年的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洗礼后,在民族心理上对血缘关系高度重视。因而,在汉语里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界限十分分明,即兄弟连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婶要严格区分,如伯父、叔父是血亲,伯母、婶母为姻亲。这反映出汉民族浓厚的宗亲观念、血亲等级观念和传宗继嗣观念。英语里没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分。父母的兄弟以及父母姐妹的丈夫都称“an.c1e”,父母的姐妹以及父母兄弟的妻子都称“aunt”。当然,在某些非区分不可的场合里,英语 中常用“in—law”作这些称谓的后缀,以示与血亲的区别。例如,用“broth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伯子、小叔子等;用“sist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姑子、小姑子等。总之,汉语的血亲姻亲称谓泾渭分明、复杂细致,英语基本无此区别,称谓比较简单、概括、模糊。 1.2 宗族与外宗族称谓的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对“宗族”一词的解释是:“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不包括出嫁的女儿)。”因此,爷爷、奶奶、侄儿、侄女、孙儿、孙女属于同宗族,外公、外婆、外甥、外孙、外孙女属于外宗族。在旧中国传统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中,“儿子是自家人,女儿是别家人”。因而,同宗族的亲戚要亲于外宗族的亲戚。所以,以“外”冠名的外宗族亲属如“外孙女”所处的地位以及同其他成员的关系的疏密,是不能与同宗族的“孙女”相提并论的。这是亲宗族、重男性,疏外宗族、轻女性的一种表现。对此,《红楼梦》中多有体现,贾氏家族的称谓很有代表性。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在这里,贾母把宝玉(孙子)看作是 自己人,把黛玉(外孙女)看作外人。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 英语亲属称谓没有宗族、外宗族之分。“grandfa—ther”囊括了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grandmother”包括了祖母和外祖母,“grandson”既可指孙子又可指外孙 ,“granddaughter”涵盖了孙女、外孙女,“nephew”指侄子和外甥,“niece”指侄女和外甥女。交际中,如果需要明确是“爷爷”还是“外公”,就要单独加以解释,“on my father’S side or on my mother’s side”。此外,“cousin”一词的广泛涵义也说明了英语不区分宗族和外宗族。“堂”和“表”在汉语中分属两个不同的宗族,是绝对不能混淆的。而英语中“cousin”一词不仅涵盖了堂兄、堂姐等,还包括了表兄、表姐等诸多的汉语亲属称谓词,抹去了宗族的界限 。 1.3 亲属称谓的泛化差异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一些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姻亲关系的人的现象。如称呼陌生的年长者为“大爷”、“大娘”等,还可以加上职业称呼,如“邮递员叔叔”、“售货员阿姨”等。这是巾国传统文化重视宗法关系、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差别 的具体体现。在与他人交往中,中国人习惯于把个人看作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t分强调人与A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和谐,因此,往往以积极的态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以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人员。这种称渭可使交际双方有亲近感,从而缩短了双方的距离,增进了交际效果和友谊。 英语 中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一些传统家庭常将“aunt”和“uncle”用于称呼非亲属成员。例如,称呼父母的朋友为“UncleTom”或“Aunt Kate”。但英语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远没有汉语普遍,在各种社交场合,不管是正式的还是 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很少用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对 方。小孩子见了不认识的人,一般用“先生”、“女士” 来称呼对方,而对父母的朋友,则可直呼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