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视需要表演吗

如题所述

可是提到“电影表演”,恐怕连那些拍过电影的“演员”也只是一知半解。当我们在讨论电影是否需要表演的时候,大多数参加讨论的人连包括“表演”在内的制作过程都没有一点点概念。我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上课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一部完成的影片里,人说话的声音不好,听不清楚,那怎么办。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各种各样的,什么重拍了,后期配音了,声音再大些了,等等,可就是没有一个人是说到点上的。我跟他们说,一部完成片中的声音不好,关你们屁事。话是说得难听了一些,什么屁事不屁事的。但是我实在是有气。那是录音师的事。与演员毫无关系。我再一追问,原来教他们的老师就不知道这道工序。你说可笑不可笑。我们先不谈什么演员的表演如何如何。大家是否知道这一事实。即一个电影演员在所谓的摄影机前的表演是分家的,说得不好听一些,那叫五马分尸。一个人的说话和动作的配合是最有机的。我们可以说,在电影中,人是最自然的有机体。可是在制作的时候人们是怎样对待这个最自然的有机的体的呢?怎么在讨论电影是否需要表演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提出这个问题,尤其是当演员的,你怎么不抗议啊。你们知道吗,在拍故事片的时候,视觉动作是独立的一条,那是摄影师用摄象机拍下来的,声音是另外一条,那是录音师用录音机录下来的。你可以做一个最简单的试验,也就是大多数导演,摄影师,录音师和演员都没有弄懂的,而“绝大多数”电影教员根本没有这个知识的就是,让摄影师给你拍一个远景,可是话筒是摆在你的嘴前十公分的地方,然后一起还放,你听听看舒服不舒服。在大陆的电影电视创作人员中居然没有一个人表示异议,居然没有一个人听了感觉到不舒服!聋哑人!有些教电影表演的“老师”实在是犯贱,其他主创人员从来不会把演员摆在眼里。中国式的后期配音就是不把演员当人看的最典型的实例了。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用机械的方法让另外一个人来替他说话呢。只要有一点点不准(别说大陆的后期配音了,外国电影教授曾经问我,你们是不是追求说话不对口型!)就不舒服,就不逼真。把话说穿了,所有的主创人员都把演员当道具来用的,来个五马分尸。那些演员还挺得意的,教出来的学生也是这样,给这些学生提出问题来,他们甚至回答说“可以后期配音嘛”。这叫自己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不是人。听说在表演系或表演班上,还有的老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分析他所承担的角色的性格问题。教他们怎样来体现一个人物。可是在开拍的时候,摄影师在摆机位的时候,征求你这位角色的体现者的意见了没有呢?你知道不同的机位的高低和角度,拍出来的形象是不一样的吗?那是你所要求的形象吗?还不是摄影师叫你怎样站,你就得怎样站。另外你知道光是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吗?请问摄影师事先征求过你这位角色的体现者对光的用法了吗?他跟那角色的体现者交换过有关对那人物的理解的吗?谁把你摆在眼里啊。真是自做多情。 我们不妨读一下那些肯说实话的外国演员都在说些什么,而且从他说的话中看出电影演员所处的地位,看看他们在拍摄现场都考虑引起什么。他们不讲斯坦尼,他们不阐释自己的人物性格。他们说实际的。“在一个长镜头里不要吸烟,因为后来在拍特写镜头时,就要考虑你在拍长镜头时,什么时候吸了一口烟,什么时候你的烟卷换了手,烟灰有多长?如果在主镜头里把这事情搞复杂了,那么当拍特写镜头时,有时整场戏就都得作废。你经常会听见一些演员拼命地在想搞一些首创性,他们说,“当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解开扣子,然后我要做这个,做那个。”但是轮到拍特写镜头时,导演就要问,“你在什么时候做的这个动作?”而演员只能说,“我不知道。”于是那个主镜头又要重拍,而那个演员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而且他肯定会降低进一步被雇用的机会。”还有,“在拍一个镜头时,摄影机不一定具体地向前移或向后拉,所以重要的是事先要问清楚这个镜头是怎样设置的(你听,是别人设置的,所以他要去向别人问清楚)。问清楚之后你就会知道怎样找准你表演的规模。这里有一个大致的标准:在主镜头里 ( 或者是远景镜头里 ) 你能够做大动作;在中景镜头里,要把你的动作减少一半;在特写镜头里,再减少一半。而且还要知道镜头是什么景别的,这样你就知道在画框里还有什么其他东西。在远景镜头里,你可以摆弄你膝盖上的眼镜,但是在特写镜头里,你还在摆弄那副眼镜的话,由于这是你腰以下是看不见的,那么大家就会问:“画框下面发生了什么事?”在远景镜头里,你可以甩你的肘膊,但是在特写镜头里,就还能,有些导演十分喜欢大特写。如果你认为你是处在那样的情景下时,你就问“我在这里有多大自由?”如果导演说你的动作还能超过一英寸,那么你就还能超过一英寸。在过去,你可以知道一个镜头用的是什么样的光学镜头;他们一般在摄影机上安上一种小设备,上面写着“四十毫米”,于是你就知道了。现在他们有那些大的变焦镜头,所以当他们改变成特写镜头时,我还在玩弄那副眼镜。当你发生怀疑的时候,问!”你们看,一个电影演员多可怜,不是他怎样表演,摄影师怎样拍,而是摄影师怎样设置,他怎样表演。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呢。你以为仅仅是摄影师这样对待演员吗?不,还有录音师呢。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演员说话的声音走的是另外一条线,那叫声带。从理论上说,演员的说话的声音是录在一条声带上的,其实何止一条。参加这个问题讨论的人中,那些支持电影需要演员的人之中,有几个知道,在电影里,当我们提到人物形象的时候,那不仅限于那看得见的视觉形象,还有声音形象呢。这个声音形象由谁负责呢。你以为是由你的字正腔圆的声音负责吗?不是的。字正腔圆,那是外行提出的要求。而且提出这一要求的人,我敢说,他自己就不是字正腔圆,不是也照样发号施令,一点也不影响他的官职吗?他手下的人不仅听懂了,而且还在记笔记呢。在电影里要求人物字正腔圆,那还是生活吗?电影不是在舞台上拍的,也不是在舞台上录的。舞台,从摄影和录音来说,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电影的时空的假定性的时空。字正腔圆?难道电影银幕上的世界都是阴间?都是不说人话的。这是题外话。请问,录音师在录音之前,在摆话筒之前,征求过那个角色的体现者有关他的声音形象的问题吗?问他在这一段落中,话筒摆在那里合适吗?如果你向录音师提出下面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不征求一下那个角色体现者的意见呢。”你估计他会怎样回答呢。他要么是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要么是中风了。干了一辈子的录音,就没有听说过还要征求他的意见。他懂什么啊?不就是一个演员吗?他知道不同的话筒位置录出来的声音是怎样的吗?他会用调音台吗?他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型号的话筒吗?他知道..... 他知道......他知道......吗??在中国的电影制作里还有一个最要命的,最作贱演员的做法,那就是后期配音。要知道,搞后期配音的那些演员都是上不了银幕,被淘汰下来的,话有些不好听,但这是事实。可是配音的时候,他们也照样不把你这位角色的体现者摆在眼里。他跟你商量过,讨论过你的人物是怎样说话的吗?每一句话的感情,情绪。见鬼了。谁管你啊。你以为他不征求你的意见,擅自按他自己的理解来处理角色的声音形象吗?如果是这样,那倒好了,他们从来不研究,他们在配音的时候,还没有轮到他念的时候,他们是在打毛衣,打扑克,聊天,打瞌睡。轮到他念的时候,拿起台本,距离话筒十公分,就开念。什么内心体验不内心体验的。见他的鬼去吧。这样,视觉上是你,不由得你自己的你,而声音上却是另外一个人的声音。这叫什么啊。这叫电影表演吗?这叫鱼汤喝多了,大脑软化了。你看,体现电影人物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光和声,都不归演员管。他说了不算,是别人说了算。舞台可不是这样。但是演员的灾难并没有到此结束。我才说了五分之二呢。(待续) 附一位网友的评语: 如果存在一个所谓“电影表演”的话,那么它一定与“舞台表演”有所区别。这个区别是“考虑镜头”吗?屁!就像周老师说的那样,你还怕摄影机拍不到你?要考虑屁!事实上,电影表演课上讲的都是舞台表演,并且还不如专门的戏剧学校讲的得法。看看北影出来的演员,再看看中戏的演员,一切就都明白了。所以电影学院实在要设置表演课的话,干脆就叫“舞台表演课”。我觉得——有。但,只是某些人(包括本人)不喜欢罢了。这种形式的电影不能代表全部电影而已。但,不可否认的这也是电影的一种形态之一。它并不破坏电影的“复制性”(又不是不让摄影机拍)。它可以是拍摄的对象,但不是电影——必需——拍摄的对象。它可以存在,但只能以它本身的名义——舞台表演——的身份出现。如果存在一个所谓“电影表演”的话,那么它一定与“舞台表演”有所区别。这个区别是“考虑镜头”吗?屁!就像周老师说的那样,你还怕摄影机拍不到你?要考虑屁!事实上,电影表演课上讲的都是舞台表演,并且还不如专门的戏剧学校讲的得法。看看北影出来的演员,再看看中戏的演员,一切就都明白了。所以电影学院实在要设置表演课的话,干脆就叫“舞台表演课”。我觉得——有。但,只是某些人(包括本人)不喜欢罢了。这种形式的电影不能代表全部电影而已。但,不可否认的这也是电影的一种形态之一。它并不破坏电影的“复制性”(又不是不让摄影机拍)。它可以是拍摄的对象,但不是电影——必需——拍摄的对象。它可以存在,但只能以它本身的名义——舞台表演——的身份出现。周注:我们把这称作舞台纪录片。全世界都有这个片种,唯独在大陆,1976年以前那段时间有人把中国的舞台纪录片升格为电影的样板。这下子进一步把大陆的电影创作和理论全都搞成一锅粥。没有文化就是没有文化。从此,在大陆舞台纪录就便成了电影的正宗了。 下面我要接着讲被五马分尸的电影演员。可是在这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再一次提醒大家注意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在是否需要电影表演的争论中站在需要的立场上的朋友们却从来没有提到在全世界,尤其是大陆,把他认为需要的表演糟塌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连我这个认为电影不需要表演的人对那种不尊重道具和色块的恶劣作法--即所谓的“后期配音”都有极大的意见,并且上百次地狠批这帮没有文化的人的做法,可是从未得到一位主张电影有表演的人士的支持与响应。于是我就不禁怀疑,那些认为电影需要表演的人的心目中的演员是不是还不如我们所说的道具或色块呢?不信的话,我可以用实例来证明。证明什么呢,证明那种导演在把演员当活宝来耍。有人会说,我们现在是在讨论理论问题。对的,这我知道,我也是在讨论理论问题。大陆电影电视的实践,尤其是电视剧的实践证明,演员是可有可无的。口型不对,人声都不知道是打哪出来的,是在什么样的空间里,而还能得奖,还能被视为精品。那从理论上应该怎样来解释呢?错的,既然是错的,那么为什么大陆的电影电视理论家,评论家不提出来呢。把这些烂货称为精品的不正是响当当的理论家吗? 我看是不是认为电影需要表演的先生朋友们可以表一下态。这样我们至少可以清楚,谁懂电影,谁不懂电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2
当然要,这是基本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