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情景交融”的句子一例,写一段1、2百的鉴赏文字

古诗词“情景交融”的句子一例,写一段1、2百的鉴赏文字

情景交融是古诗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然而,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持所说的:“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这种"如画性"与情感的载体的有机结合,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南宋文论家范唏交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对此论述更为精要,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
晚唐花间词派代表作家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和更漏子(玉炉香)也堪称是情深景真的优秀作品。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种神韵之美。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然而从早晨到日暮。干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苹洲。“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过尽干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干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首词着重写景,借景烘托情思,香烟蜡泪,暗示女子秋思萦怀,心情愁闷,雨滴声声,滴落到梧桐叶上,直到天明,可见她辗转反侧,一夜未曾入睡。萧萧秋风,冷冷秋风无一不渲染出相思女子的秋思无限,秋愁万端,正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
女词人李清照是善因景言情的妙手。我们且来品读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真实地描绘了一位国破家亡羁留异乡的女词人那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无边的愁绪,梧桐细雨,憔悴黄花,疾风过雁寂寞黄昏,所有这些景语无一不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注脚。真是一字一泪,字字血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千载之下,仍令读者为女词人悲惨的际遇掬一把同情之泪。
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素来为人称道。风乍起,吹纹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求捋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首词也是写女子想念远人。开篇景语“风乍起,吹纹一池春水”描写细腻,春水因风吹而激起一圈圈的涟漪,这正如思妇平静的心为大好春色所触动而引发出相思之情。以此景语刻划思妇心理状态之微妙,贴切形象生动。闲引鸳鸯手捋红杏。倚栏看鸭斗,碧玉 子口乎要坠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把女子空虚寂莫百无聊赖的懒散神态寓于形象的画面之中,见景而见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