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的用法

古文里面
而得用法里面
承接和修饰分得不太清楚

有没有好心人能够讲解一下,,举些例子基本就好了
其实我想问的是,,承接。修饰。递进之间的关系- -

“而”做连词时,可表承接,如:
“觉而起,起而归。”——“而”所连接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意思是,睡醒了就起身,起身后就回去。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一般不译出,如:
“嫂侧目而视,倾耳而听。”——“而”连接的前后两例都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形容动词“视”和“听”,侧过眼睛看,把耳朵伸过去听。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终日而思”,“而”连接的也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意思是整天地思索。
《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

一般而言,表承接时前后是动词,表修饰时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细细体会例子,就可理解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22

拼音:ér 注音:ㄦˊ

部首:而,部外笔画:0,总笔画:6

五笔86&98:DMJJ 仓颉:MBLL 郑码:GL

笔顺编号:132522 四角号码:10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00C

基本字义

--------------------------------------------------------------------------------

● 而

ér ㄦˊ

◎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 表(从……到……):从上~下。

汉英互译

--------------------------------------------------------------------------------

◎ 而

and that moreover

方言集汇

--------------------------------------------------------------------------------

◎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English

--------------------------------------------------------------------------------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 而 ér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词性变化

--------------------------------------------------------------------------------

◎ 而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 ér

〈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 ér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 ér

〈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常用词组

--------------------------------------------------------------------------------

◎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鸣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 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大家先议一议,而后正式表决

◎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 而今 érjīn

[now] 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基本词义

--------------------------------------------------------------------------------

◎ 而 néng

通“能”。

〈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而字部】而 ·康熙笔画:6 ·部外笔画:0

--------------------------------------------------------------------------------

《广韵》如之切《集韵》《韵会》人之切,𠀤音栭。《正韵》如支切,音儿。《说文》颊毛也。《注》臣铉等曰:今俗别作髵,非是。《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作其鳞之而。《注》之而,颊𩑔也。 又《玉篇》语助也。《诗·齐风》俟我於著乎而。 又《书·洪范》而康而色。《传》汝当安汝颜色。 又《诗·小雅》垂带而厉。《笺》而亦如也。 又《诗·大雅》子岂不知而作。《笺》而,犹与也。 又《礼·檀弓》而曰然。《注》而,犹乃也。 又《韵会》因辞,因是之谓也。《论语》学而时习之。 又《韵会》抑辞,抑又之辞也。《论语》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又《韵会》发端之辞也。 又《集韵》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释文》郑读而曰能,能犹安也。

说文解字
【卷九】【而部】而

--------------------------------------------------------------------------------
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如之切〖注〗臣铉等曰:今俗别作髵,非是。
第2个回答  2020-03-25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表示顺承关系:而连的俩侧重时间的先后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苏轼
第3个回答  2009-05-21
而:表示衔接或者转折的作用。
第4个回答  2009-05-25
以论语中而的使用为例:
一、代词(1例)
代词“而”可作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而”,相
当于“此”。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七中说“而,犹此也”。可
译为“这”、“这个”。这种用法很少见。人称代词“而”通
“尔”,多用于第二人称,可用作单数,也可用作复数。“而”在
《论语》中只有人称代词的用法。例如: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微子》
“而”在句中做主语,表示单数,译为“你”,联系上下文可
知“而”在文中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二、助词(28例)
古汉语的助词一般分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论语》
中的“而”字做助词时,既有结构助词的用法,也有语气助词
的用法。
(一)结构助词(22例)
1.用在主谓结构之间或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句子的成分或复句中分句。不能译
出,仅表结构关系。杨树达《词诠》464页说它“与‘之’字用法
同”。杨伯峻《论语译注》155页说“这一‘而’字都作‘之’。”由
此可见,“而”的这一用法与结构助词“之”位于主谓之间的用
法的是相同的。书中共见20例。例如:
(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例(1)中“其言”和“过其行”之间用“而”标志主谓结构的
形成,即“其言而过其行”这个主谓结构做形容词“耻”的宾
语。
(2)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例(2)中的“而”都用在复句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
2.“而”同“前”、“后”、“往”、“来”、“东”等词连用,表示时
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以后”。书中共见2例。例如:
(1)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泰伯》
(2)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八佾》
(二)语气助词(6例)
语气助词(也称语气词)在句中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
叹等不同的语气。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句
首、句中和句尾语气助词三种。
1.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书中仅见
1例。例如:
(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2.用在句末,一般表示终结语气、感叹语气和祁使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啊”、“吧”之类。书中共见5例。
例如:
(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罕》
(3)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微子》
(4)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子罕》
“而”作为语气助词,在古汉语中不多见,因而找不出运
用的规律,并且到两汉以后,除仿古的文字外,一般不用了。
三、介词(2例)
(1)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泰伯》
“而”相当于“于”,引介时间,可译为“从”、“在”、“当”。
(2)夫如是,奚而不丧?《宪问》
“而”通“以”,引介宾语,疑问代词“奚”作“而”的前置宾
语。杨伯峻《论语译注》153页说:“奚而犹奚为也。”可见,“奚
而”即“为什么”的意思,“而”可译为“为”。
四、连词(287例)
连词是“而”最主要,也是最复杂的用法,这一点从“而”
在《论语》中所占的比例便可得到证实。连词“而”的功能是
连接词、词组和句子,可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动词性词组。人
们通常说的“而”字所表示的并列、顺承、转折等关系,只不过
是对“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项进行逻辑分析的结果,是指“而”
所连接成分的语意关系。从“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的语意
关系,把“而”的连词用法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并列关系(46例)
并列关系表示“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对等、地位
相同的语法关系,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位置互换而不影响意
义的表达。可以译为“又……又……”、“和”等,也可不译。
书中共见46例。例如:
(1)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学而》
(2)食饐而餲。《乡党》
例(1)、例(2)中的“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项都是形容词。
“而”字连接形容词的用法并不是“而”的常见用法,并列
关系的“而”最常见的用法是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例如:
(3)节用而爱人《学而》
(4)忠告而善道之。《颜渊》
例(3)连接的是动宾词组,例(4)连接的是状中词组。
《论语》中表并列关系的“而”所连接的动词性词组基本
上是这两种类型,至于“而”连接动词形式,在书中基本上找
不到。《论语》中表并列关系的“而”连接其他成分的用例也
很少见。
(5)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例(5)连接的是介词结构。
(6)鱼馁而肉败,不食。《乡党》
例(6)连接的是主谓词组。书中仅见2例。
(7)敬事而信。(《学而》)
(8)质直而好义(《颜渊》)
例(7)连接的是动词词组和形容词;例(8)连接的是形容
词和动词词组。
(二)承接关系(43例)
表承接关系的“而”连接的前后两项表示两个连续发生
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两项之间表现出动作先后相继,在语
义上是前后顺承,顺序不能变换。这种用法的“而”连接的经
常是动词性成分,可译为“就”、“便”、“从而”、“然后”等,也可
不译。例如:
(1)孔子沐浴而朝。《宪问》
(2)舍瑟而作。《先进》
在这几例中,前后两个动作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顺序
不能变换,如变换,语义发生变化。
注意:“而”字连接并列关系与承接关系形式很相似。主
要区别是并列关系强调的动作的平等无轻重之分;而承接关
系强调是顺序,动作的连续性,如时间先后、空间的顺序、逻
辑事理关系等。
(三)递进关系(14例)
表递进关系的“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在语义上逐层递进,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并且”。例如: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雍也》
(四)转折关系(100例)
表转折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叙述一种动作行为,或描
写一种性质状态;后项不是顺着前项的叙述或描写下去,而
是转向相反、相对的方面叙述或描写。这种逆转语义类型,
可译作“但”、“却”、“可是”等。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
“盲人遇到危险”,“跌倒了”,在正常的情况下是应该去
扶持、搀扶,但事实却“不持”、“不扶”。
(五)假设关系(13例)
表假设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提出一种假设,后项是在
这种假设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一般译作“如果”、“假如”、“假
使”。例如: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2)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表假设关系的连词“而”多连接主语和谓语,使句子所表
达的意思还没有变为事实,但有变为事实的可能。
(六)偏正关系(48例)
1.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
有主次之分,“而”后项的动作为主,在句中充当谓语;“而”前
项的词语是从方式、状态、条件、时间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
饰,在句中充当状语。可以不译或译为“地”或“来”。书中共
见38例。例如:
(1)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2)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3)力不足者,中道而废。《雍也》
前两例为时间作状语,《论语》中的这种时间状语大部分
为表年龄的数词,如例(1)中的“四十”、“五十”等数词;也有
其他成分作时间状语的,如例(2)中的“没世”即“死的时候”。
地点作状语的仅限于例(3)一例。
(4)夫子莞尔而笑。《阳货》
(5)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
“莞尔”和“阶”分别表示“笑”和“升”的状态、方式,可译
为“地”。
2.连接助动词和谓语中心。不必译出。书中共见10
例。
(6)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述而》
(七)目的关系(9例)
表目的关系的“而”连接的两部分之间在意义上有行为
动作和目的关系。一般可不译。
杀鸡为黍而食之。《微子》
“杀鸡做小米饭”的目的是为了“给他吃”。
(八)因果关系(9例)
表因果关系的“而”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
结果,一般译作“因而”、“因此”或不译。例如: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
句中“不知天命”表原因,“不畏”表结果。
(九)让步关系(5例)
表让步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叙述一种让步情况,后项
说明在这种让步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例如:
(1)其身正,不令而行。《子路》
(2)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泰伯》
例(1)可译为“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例(2)
可译为“即使被人侵犯也不计较”。
五、关于由“而”组成的复音词
(一)既而(1例)
语气助词“而”可用在时间副词“既”的后面,以舒缓语
气,表示时间相隔不长,可译为“一会儿”、“不久”等。例如: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宪问》
(二)而已(12例)
“而已”连用,作为语气词助词,生命力顽强,一直沿用至
今,常用在陈述句末,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等。例如:
(1)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泰伯》
(2)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3)如斯而已乎?《宪问》
这种用法的“而已”后总是缀有语气助词“矣”、“乎”等,
极少例外。如例(2)、例(3)。
(三)而后(9例)
“而后”作为连词,侧重于两事时间上的承接,表示后一
件事情的发生在前者之后,可译为“然后才”。例如: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四)然而(1例)
“而”作连词表转折关系,常与“然”连用,“然而”是表转
折关系的连词。这与现代汉语意义相通,译为“但是”、“可
是”,也可不译。例如:
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张》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论语》中
“而”字共见300多例,绝大多数被用作连词,少数被用作助
词,用作介词和代词就更少了。中古以后,“而”的其他用法
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只有连词的用法沿用至今,且用法变化
不大。因而讨论“而”字用法,应把重点放在连词上。“而”作
连词使用也有变化,其中表示并列,承接及转折关系的“而”
发展壮大。“而”字词组中,“而后”、“而己”和“然而”的用法
己经固定下来,并且沿用至今。
有点抽象,希望能帮到你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