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中国画《愚公移山》的作品内容及其创作意图

如题所述

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用愚公移山比喻中华民族的坚持不懈,艰苦抗战的精神。在近现代绘画史中,把中国画与西方的古典写实主义相结合的代表作品当属徐悲鸿先生的《愚公移山》,其从空间布局、笔法、色彩还是在人物造型上,多借鉴西方绘画表现方法,体现了徐悲鸿以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改革中国画的主张.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壁”的写实艺术风格
《愚公移山》这幅作品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
.

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智叟因此取笑他,愚公说: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
生孙,
孙又生子;
子有生子,
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若而不平?”
结果感动了上天,两座大山被天神搬走了。此作品具有现实意义,抗日战争中南京、武汉、
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
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
1939

1940
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
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国画。它
作于
1940
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关头。他用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了抗日民众的决心
和毅力,
鼓舞人民群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表现
了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
着重以宏大的气势,
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
心与毅力。
就空间布局,
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
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
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
表情不一,
或膛目,
或呐喊,
或蹲地,
或挺腹,
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
有雷霆万钧之势。
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
人物顶天立地,
有撑破画面之感。
根据构图需
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
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
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
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
造成右半部是前线
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
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
描绘
着未来的美好景象。
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
姿态生动自如。
背景青山横卧,
天高淡远,
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
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
具有的深厚功底。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
衣纹处理和树草
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
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
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
这是徐悲鸿的首创,
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
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
"

西合璧
"
的写实艺术风格。

此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