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材料二 (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策》材料三 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2分)孔子当时通过哪些方式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2分) (2)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有何贡献?(2分)(3)指出材料三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概括他们代表学说的核心思想。(2分)(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2分)

(1)实施德政;礼治。兴办私学;编撰书籍。 (写周游列国宣传主张也可)(4分)
(2)发展儒家学说;提升儒家地位。(2分)
(3)言论一: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言论二:王阳明:“致良知”。(2分)
(4)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符合时代需求。(2分)


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信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明孔子主张实施德政;礼治。途径:可联系教育上兴办私学;编撰书籍;政治上周游列国宣传主张。
(2)结合所学,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贡献:改造儒学,使之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注意材料信息和作者“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遏人欲而存天理。”反映了理学家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反映了心学家王阳明 “致良知”的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孔孟儒学到董仲舒新儒学再到宋明理学反映了儒学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符合时代需求。
点评: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六)儒学遭受打击: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天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七)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