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与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如题所述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与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一、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

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他的7次上书大多被压下了。

康有为组织学会也受到压制,遭到封闭解散的命运。办报受到遏制,《强学报》出了3期就被停刊。西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是八个字:容忍:她想把变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意废八股、改策论、发展商业、开办工厂、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等。

控制:西太后对维新派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将翁同龢开缺,去掉光绪身边的参谋;二是让荣禄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围的军权;观察:看看光绪要干什么。动手:只要变法触及清廷王公贵族利益,她就动手镇压。

2、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康有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3、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他们当然坚决反对。精简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

4、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房地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方法,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5、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镇压和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6、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分析

1、辛亥革命最终失败有四个主要原因:①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扶植;②袁世凯控制北洋军的强大武力;③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从内部破坏革命;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四个原因比较起来,又以两个原因最主要,就是: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扶植袁世凯。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关键的问题上:①帮助扶植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统治大权;②支持和帮助袁世凯策划南北和谈,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帮助袁世凯镇压革命党人,五国银行团和袁世凯签订所谓《善后借款合同》,提供2500万英镑帮助袁世凯先发制人,大举向南方反袁省份进军,镇压了“二次革命”。

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不愿意也不敢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支持中国革命。但幻想破灭以后,没有勇气同帝国主义作坚决斗争。

②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不可能同人民群众形成密切联系,得不到人民群众广泛、直接的支持。

从而造成同袁世凯斗争时,本身缺乏力量,又没有强大的同盟军,在帝国主义所支持的北洋军强大武力的进攻面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失败是必然的。

戊戌变法的后世影响与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

一、戊戌变法的后世影响

1、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2、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此条更准确地说应为戊戌政变的影响,而不是戊戌变法本身的影响。)

二、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辛亥革命虽然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果也未直接促进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

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官僚,大多在辛亥革命大风浪中,随机转投向了革命而获得了地位和利益,反而更加巩固了他们的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