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窥探

如题所述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常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3种类型,以NERD最为常见,占65-75。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还包括上腹痛、胸痛、嗳气、腹胀、上腹不适、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以及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食管外症状。

我国北京、上海GERD患病率为5.77[3],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明显上升。现代医学认为主要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增强所致,以抑酸、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三者联合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吐酸”、“食管瘅”等范畴,饮食不调、情志不遂、劳累过度、脾胃本虚等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和、胃气上逆,病位在食管、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上肝胃郁热证和肝胃不和证者最常见,王教授从调理中焦气机方面针刺入手,疗效显著,现将其应用介绍如下,望与同道共勉。

1、针刺处方

1.1 主穴

“老十针”[6](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足三里双、内关双)、期门双、章门双、腹结双、头皮针胃区双(瞳孔直上入发迹)、迎香双。

1.2 配穴

反流病常伴有多种症状,配穴随症(证)加减。失眠严重者,加用安眠穴、神门、百会、四神聪等以镇静安神;咽痒、咳嗽者加用天突、人迎、尺泽、丰隆等,理气化痰止咳。

1.3 针刺操作

1.3.1 1.5寸毫针:上、中、下脘穴针尖向下斜刺入1-1.5寸,得气为度;天枢、气海直刺0.5-1.5寸,无痛为佳;期门、章门,针尖向两侧轻轻斜刺0.5-1.5寸;内关穴采用斜刺0.5-1寸,左侧针尖向心方向,右侧离心方向,局部酸胀为度;头皮针穴针身与头皮呈15°夹角,进针0.5-1寸,沉紧为度;迎香穴略向上斜刺或平刺0.5-1寸,或加用上迎香穴向下斜刺。

1.3.2 4寸芒针:芒针斜刺入足三里、腹结穴2-4寸,足三里针刺方向向下,双侧腹结穴向内下45°方向斜刺,得气为度。

1.4 方义

本处方是在“老十针”基础上加减而组成。“老十针”[6]是由金针王乐亭教授从多年医治肠胃病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针灸处方。

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足三里,胃经之合穴;上脘、中脘、下脘三脘,具有局部调整胃腑之效;天枢,大肠募穴;气海,先天之气汇聚之处;内关,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期门、章门,肝脾之募穴,脏腑经气汇聚于此;胃区,位于头皮,应于胃脘;迎香,高立山教授之“镇静六穴”之一,镇静和胃;腹结,脾经要穴,芒针透刺,通调脾胃肾三经气血;诸穴相配共奏疏肝和胃、调中健脾、升清降浊之效。

1.5 处方特点

1.5.1 取穴整体观-天人地三部取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同时张景岳《类经?论脾胃》认为“脾胃为脏腑之本,故上至头,下至足,无所不及……”,说明脾胃致病、传变的广泛性,故取穴如布方阵(天人地三部阵、脐周四穴+募穴+芒针透穴阵),左右相称,上下相应,主辅相配,全身气机得以交通,四旁得以灌溉。

1.5.2 调气整体观-中焦气散,四肢气运。王老师认为中焦气机易结,易逆,治宜散、宜降,通过针刺的方向、顺序、深度来调理全身气机。期门、章门,肝经要穴,肝脾募穴,位胁肋,属少阳,少阳三焦为气、火、水之道,是气机之枢纽,故针尖向外,使邪气从少阳解除;三脘、腹结、足三里,位于胃脘局部或胃经,针尖方向宜向下,降胃之逆气。

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顺应全身气机之“左升右降”运行规律,故左侧内关向心斜刺,右侧内关离心斜刺。

1.5.3 善用募穴。临床上观察本病肝胃郁热证和肝胃不和证者最常见,且募穴处常有压痛,尤其是期门、章门穴处。王老师从募穴入手,疏肝和胃,调理中焦,针刺后疗效显著。故临床辨证(症)常加减选用中脘、章门、期门、日月、京门等募穴。

1.5.4 巧用芒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程长,易反复,芒针透刺,一针透多穴,治疗本病效果佳。“一针两穴世间稀”“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王老师临床上常用4寸芒针在腹结穴处向内下方向约45°斜向透刺,通调脾、胃、肾三条经脉气血;

足三里向下透刺,稍偏向胫骨方向,通调胃经及其周边阳经气血,降逆气;阴陵泉穴向下透刺,通调脾经及其周边阴经气血;足五里向下透刺,疏理肝气,通调肝经气血;气穴向下透刺通调肾经气血。临床上根据证(症)情况选择。

1.5.5 注重针刺手法。《灵枢q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针刺治疗得气与否,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因此针刺手法在反流病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进针强调指力,临床观察病人得气的感觉多为酸麻胀,有经气循着经络,慢慢柔和地传导,如水波涟漪一样向四周扩散,达至病所,并非强烈的感觉,治疗结束后病人觉得全身轻松舒适。

2、辅助疗法--毫火针刺络拔罐、电针、神灯(似灸)联合应用

2.1 操作:常规针刺之后,以毫针一丛(5-7支),在酒精灯上烧红,在腹部(中脘、梁门、期门、章门、天枢等)、下肢(大腿、小腿内侧)等处,常规消毒后,攒刺出血拔罐,令孔穴微出血,放出少量血液。留罐5-10min。使用电针治疗仪,电极常放至腹结、足三里穴。神灯照射胃脘部。

2.2 方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多样,仅普通针刺治疗,因其力不足,有时难以奏效,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以刺络拔罐调中焦,给邪以出路,疗效倍增。

中脘、期门、章门、天枢为胃、肝、脾、大肠等脏腑之募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之所,刺络拔罐调理中焦,使脏腑气机通调,肝脾胃肠和谐;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所主,攒刺出血拔罐,令孔穴微出血,放出少量血液,以激发经气、调整阴阳[7]、给邪出路,因逆气下行。同时配合电针、神灯提高针刺疗效。

3、预防及调护

饮食上,嘱病人多食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禁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禁烟、酒;生活上,起居有规律,睡眠时抬高床头(约15~20cm),餐后让患者处于直立位或餐后散步;精神上,保持心情舒畅,疏导患者建立治愈信心;用药上,避免服用可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药物,如阿托品、氨茶碱、心痛定、安定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