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螃蟹的别称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螃蟹常被称作“蟹”。这种甲壳类动物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常常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题材。螃蟹因甲壳内含有蟹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被誉为“内黄侯”。其爬行时的样子和声音,使它又被称作“郭索”。蟹腹甲内无肠,故亦被称为“无肠公子”或“无肠”。在民间,螃蟹也常被简单地称为“八只脚”或“八足”,以形象地描述其特征。
以下是一些关于螃蟹别称的文献记载:
1. **尖团**:
- 苏东坡在《尖团》诗中提及:“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这里的“尖团”指的是雄蟹的尖脐和雌蟹的团脐。
2. **内黄侯**:
- 宋朝的曾几在《谢路宪送蟹》诗中写道:“从来叹赏内黄侯,风味尊前第一流。”这里的“内黄侯”赞誉了蟹黄的美味。
3. **郭索**:
- 汉代扬雄在《太玄锐》中描述:“蟹之郭索,心不一也。”司马光集注解称:“郭索,多足貌,躁动貌。”
4. **无肠公子、无肠**:
-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到:“称无肠公子者,蟹也。”唐朝冯贽的《云仙杂记》也有相似说法。而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说:“以其内空,则曰无肠。”
这些别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螃蟹特征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螃蟹在文化和饮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需要提醒的是,死螃蟹含有毒素,不宜食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