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池沼意象赏析

如题所述

冬天的池沼
现代:艾青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艾青的古诗文大全
相关赏析
冬天的池沼赏析
作者:佚名 冬天的池沼这首诗,是以老人的形象来比喻冬天的池沼的形象的。单纯而明确。这首诗更多体现了文学形象的意象的指意性*,从意象的设置目的来看,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的特点,即一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图支配的形象我们来看这首诗:“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枯干得像老人的眼──/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冬天...
作者介绍
艾青
艾青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艾青生平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
1917年就读于金师附小。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8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伫望暴风雨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世界吧!”  这是艾青的话。  《冬天的池沼》这首诗写得深沉悲凉。诗人面对冬天的池沼,内心深处在焦灼地期待着,期待着这种景象的改变。  这首诗与《旷野》一样,是在写一种景色,一种生存的环境。然而,这首诗在写法上与《旷野》很不相同。《旷野》是采用一种冷峻的写实的手法,白描其旷野上的一组组场景。《冬天的池沼》则是采用一种比喻的写法,以生动传神的比喻,来刻划《冬天的池沼》的形象。  《旷野》的写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冬天的池沼》的写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首诗,是以老人的形象来比喻冬天的池沼的形象的。单纯而明确。我们来看这首诗:  “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枯干得像老人的眼——/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冬天的池沼,/荒芜得像老人的发——/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这四组比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也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构思。  比喻是贴切的。  冬天的池沼,因为处于寒冷里,没有人光顾,甚至连鸟儿也远飞他处了。冬天的池沼是寂寞的,“寂寞得像老人的心。”人老了,就进入冬天了,老人的心是寂寞的。  冬天的池沼,因为处于寒冷里,没有雨水浇灌,河流、小溪也结冻了,池沼枯干了。“枯干得像老人的眼。”人老了,眼力不济了,失去了光辉,是劳苦磨失了光辉。  冬天的池沼,因为处于寒冷里,草不长花不开了,“荒芜得像老人的发”,人老了,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头发脱落了,稀疏而又灰白。  第四组是整体比喻,“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老人的心”,“老人的眼”,“老人的发”,由点带面,整个诗的形象浑然一体。  比喻的成功,使这首诗获得了成功。  在诗中,比喻的力量是巨大的。艾青深知这种力量,因而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利用这比喻之手段。  艾青对于比喻,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追求。他竭力避免一般化的、人们用滥了的比喻,而力求鲜活的、贴切的、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比喻。艾青知识丰富,阅历深远,又机敏过人,因而,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常常被他轻而易举地信手拈来,构成了他诗作的重要特色。  艾青说:  “诗人应该有和镜子一样迅速而确定的感觉能力,——而且更应该有如画家一样的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诗论》)嗾饫锼档模嵌运约旱男凑铡K唤鲇小把杆俣范ǖ母芯跄芰Α保鸸且他自己曾学过绘画,有着“画家一样的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能力。  《冬天的池沼》这首诗,写得很集中,紧紧围绕着为刻划池沼而写,在读者面前结构了一幅苍凉的图画。诗人“我”在这首诗里隐藏得很深,使人几乎感觉不到诗人的存在。好像诗人就是在描绘一幅《冬天的池沼》的图画,除给人以苍凉阴郁的感觉之外,并无其他意图。然而,仔细感受一下,还是能够发现诗人“我”的存在的。诗人并不是为写池沼而写池沼——当然,仅仅是写池沼,让人们欣尝这幅图画也并没有什么不好。诗人是通过写池沼,来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这《冬天的池沼》太苍凉了,太悲哀了,这种状态应该改变,而冬天不是永久存在的,冬天过去,春天就会到来。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这《冬天的池沼》就会变成《春天的池沼》,这池沼就会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池水不是干枯,而是清波荡漾;池沼也不再是荒芜,而是青草流碧,鲜花盛开了。这样的景色,就会引来鸟儿以及鸟儿的歌唱,人们也会到这里来玩耍了。这里就不会是寂寞的天地了。这后面的意图,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说,甚至连一句比较明显的暗示也难以找到,这正是这首诗的长处,寓急切的盼望于冷静的画面之中,引而不发。  “诗之中须有人在。”这是我国古诗论中的一句话。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道出了作诗的奥妙,也道出了构成诗美的一种客观存在。至于“人”在诗里处于怎样的位置,是明还是暗,这就要看诗人在创作时的具体情况了。“人”在诗中的明或暗,并不是诗好坏的标准,“人”在诗中明也好暗也好,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都会写出好诗来。
第2个回答  2020-10-20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读艾青《冬天的池沼》
菲尔海德府
这首诗,是以老人的形象来比喻冬天的池沼的形象的。单纯而明确。这首诗更多体现了文学形象的意象的指意性*,从意象的设置目的来看,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的特点,即一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图支配的形象我们来看这首诗:“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枯干得像老人的眼──/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冬天的池沼,/荒芜得像老人的发──/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这四组比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也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构思。
比喻是贴切的。
冬天的池沼,因为处于寒冷里,没有人光顾,甚至连鸟儿也远飞他处了。冬天的池沼是寂寞的,“寂寞得像老人的心。”人老了,就进入冬天了,老人的心是寂寞的。
冬天的池沼,因为处于寒冷里,没有雨水浇灌,河流、小溪也结冻了,池沼枯干了。“枯干得像老人的眼。”人老了,眼力不济了,失去了光辉,是劳苦磨失了光辉。
冬天的池沼,因为处于寒冷里,草不长花不开了,“荒芜得像老人的发”,人老了,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头发脱落了,稀疏而又灰白。
第四组是整体比喻,“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老人的心”,“老人的眼”,“老人的发”,由点带面,整个诗的形象浑然一体。
比喻的成功,使这首诗获得了成功。
在诗中,比喻的力量是巨大的。艾青深知这种力量,因而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利用这比喻之手段。
艾青对于比喻,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追求。他竭力避免一般化的、人们用滥了的比喻,而力求鲜活的、贴切的、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比喻。艾青知识丰富,阅历深远,又机敏过人,因而,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常常被他轻而易举地信手拈来,构成了他诗作的重要特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