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上,都有哪些有趣的“神回复”?

如题所述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熊通攻打临近的随国。随国国君还纳闷,毕竟近来和楚国虽然算不上和睦,但是也算和平相处了,并没有起什么冲突,于是他派使者去和楚国谈话,说:“我们没有罪。”楚武王的回复不仅让随国无话可说,更是在后世一直流传,他是这样说的:

“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翻译一下就是:

当时的楚国在中原看来确实是蛮夷的存在,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楚武王竟真的以“蛮夷”自居,为楚国谋福利,楚武王想让随国到周王室那里走一走,为自己求个尊号,所以就有了这么一出。而楚武王之所以盯上随国国君,是因为随国是汉阳诸姬之首,在周天子那里还能说得上话。

随国当时并没有实力和楚国硬碰硬,于是随国国君就到洛阳走了一趟,当时的周天子是周桓王,周桓王虽然能力不行,但还算硬气,怎么可能会答应楚国的要求?随国国君回去后将周天子拒绝加尊号的事情告诉了楚武王,楚武王一气之下自立为武王。


楚武王的要求虽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但这段对话却流传至今,成为著名的神回复,说起来可能也是楚武王没有想到的。不过更让楚武王没有想到的是,历来被中原视为蛮夷又以蛮夷自居的楚国,也会遭遇别国毫无理由的进攻,也有了一次很有意思的对话,堪称神回复。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以蔡姬改嫁为由领着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攻打蔡国,然后继续浩浩荡荡南下,准备攻打楚国。楚成王知道后很是奇怪,这是咋了,突然这么多诸侯国要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者去和联军交涉,说: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这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出处,楚成王的意思很简单,这样无缘无故攻打楚国站不住脚啊。齐国和楚国距离那么远,又没有什么矛盾。


齐桓公还真的就是没有什么理由攻打楚国,他就是从前一年开始谋划攻打楚国,但是师出无名,一直找不到借口,这一次纯粹就是借着蔡姬的事情攻打蔡国,解决了蔡国,直接就面对楚国了,反正来都来了,理由可以现想啊。这不,管仲很快就想到了理由,说: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当初召公和康公已经给了齐国征伐不听话的诸侯国的权力,你们楚国也在征伐的范围之内,所以自然算不上风马牛不相及。而这次攻打楚国也是师出有名的,有两个理由:

其一就是楚国不再向周王室进贡本应该进贡的包茅,其二就是当初周昭王南征没有回去,死在了汉水,基于这两点,齐国率领诸侯联军来向楚国讨要说法。


这两个原因初看没毛病,但是细细一想就经不起推敲了。周平王东迁以来,还有哪个诸侯国乖乖地把该进贡的都按时按量进贡的呢?即便是齐国自己也做不到。

如果说楚国不进贡这件事还可以算作一个讨伐的理由,那周昭王南征不返就更有意思了,当初周昭王有过三次南征,深入荆楚之地,而三次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并且一次比一次损失大,第三次更是直接全军覆没,连周昭王也死在了汉水。

不过周昭王南征不返是在公元前977年,距离齐桓公这次讨伐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这个时候才想起来讨伐楚国是不是反应速度也太慢了些?所以楚国的使者也不甘示弱地说: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周昭王的事情,你们去汉水边问啊,问我们楚国有什么用?齐桓公也不好再说什么,但是他们并没有回去,还是继续向前,反正不可能就这样回去,他们驻扎在陉地,既不回去也不前进,就在楚国的边境那里等着。


楚成王一看这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思啊,又让屈完到联军那里与齐桓公交涉。齐桓公带着屈完检阅联军,然后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这要是遇到的是别的诸侯国,可能就被震慑住了,但是楚国从来就没有怕过,它向来不按常理出牌,屈完说: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这意思就是:

你要是以德服人呢,没有不服的,但你要是想靠武力攻打楚国,即便人数再多,楚国也是不怕的。

齐桓公还真是没有遇到比楚国还难缠的对手,双方交涉到最后就订下了一个盟约,然后齐桓公领着联军回去了,屈完也回到楚国交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