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原始农耕生活

如题所述

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是长江、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

1、 从"河姆渡遗址"探寻南方的水稻起源,叙说河姆渡遗址的特点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在据今约7000年前的这里,此时气候湿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显而易见的,很适合水稻的种植。依赖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水稻的种子就在这里开始了第一次的发芽,也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南方水稻的起源,也从此时拉开了序幕。

在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稻谷、稻谷壳和稻草堆积,不仅如此,堆积的厚度还有超过1米以上,而且保存的完好度更是令人称奇,一些稻秆在出土时甚至还是黄绿色的,稻谷的外形也十分完好,对史学家们研究原始农耕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实物证据,使得许多先前无法被验证的说法得到了证实,验证了中华文明原始农耕文化历史的厚重和悠长。

水稻的耕种需要深挖和平整较湿润的土地,要用较牢固的生产工具,于是, 河姆渡人用大型动物的肩胛骨或石块,经过磨制,再装上木柄,用来翻地。我们后来所说的"新石器时代",也是因为河姆渡人开始使用经过打磨的动物兽骨和石器,才被考古学家们像这样命名。

有关河姆渡人的住所也十分讲究,他们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所谓干栏式房屋,是原始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居住形式。所谓杆栏,就是人们用木、竹做桩柱,在上面架设横梁铺上木板,还使用了华夏民族古代特有的建筑工艺——卯榫(maosun)工艺加以固定。

这种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生产需要,并且通风防潮,特别适合湿润多雨的南方地区,不仅是建筑学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更是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时代的产物。除此之外,河姆渡人还掌握了许多项别的生活必需技能。

他们能用苎(zhu)麻织成的布做衣服,除此之外,还会挖掘水井,解决了生活用水的难题,当温饱有了妥善的解决之后,还开始发展畜牧业,在房屋周边饲养猪、狗、水牛、鸡等畜禽,同时有了初步的家族关系意识,我们在遗址中可以见到,杆栏式的房屋都是集体建造,说明河姆渡人有着很强的团结意识。

2、从"半坡遗址"探寻北方粟类起源,叙说"半坡遗址"特点

与南方的"河姆渡遗址"相对的,就是北方的"半坡遗址"。同样的,我们从"半坡遗址"中能探寻到的,就是北方粟类饮食文化的起源。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安的半坡村,距考古学家验证,距今大概有6000多年。由于北方气候干燥,所以不同于南方,需要躲避泥土的潮湿以及各种昆虫和毒物,并不用像其一样把建筑架空,而是选择了更加简便的方式,所以半坡人多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所谓半地穴式房屋,顾名思义就是建筑分为两层,一层在地面上用以人们居住和日常起居,一层埋在地下,用以存贮粮食和堆放杂物。这种建筑格局也是十分顺应北方的环境和气候的,不得不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估量。

居住问题得到了解决,下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填饱肚子然后进行事物的积。北方原始农耕起源地都聚集在黄河流域,当地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最是适合粟类旱地植物的生长。而南方的水稻,需要大量水资源的灌溉,在北方难以成活,于是粟类,就取代了水稻,成为了北方劳动人民最主要的食物。

与此同时,他们还饲养猪、狗等家畜,种植栗、黍等谷物。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半坡遗址的古代农作物也保存得十分良好,对中国研究原始农耕文化起到了十分关键性的作用。在挖掘到的200多个窖穴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可见当时粟类的种植已相当普及。

根据推测,半坡遗址的建设时间比河姆渡遗址的建设时间要较晚一些,也就是说,在半坡人选择种植谷物之时,南方的水稻的种植已经出现,但他们仍旧选择了种植谷类作物,这是考虑国环境之后进行的选择,所谓物竞天择,正是此意。

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非常多的白菜或芥菜的种子,这是之前没有过得发现,在半坡遗址出土之前,我国的蔬菜种植文华一直被认为发源于国家形成之后,而此次出土,充分说明了我国蔬菜的种植也有很长的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中国历史上原始农耕生活,当时的原始部落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第2个回答  2020-09-19
中国历史原始农耕生活是非常的幸福美满的,不会因为要交税而担心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