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在叙述中是如何浓缩了除福贵外所有主要人物的死亡?

如题所述

小说《活着》中, “死亡”是贯穿全篇重要的一条主线, 全书的叙述中浓缩了除福贵外所有主要人物的死亡:福贵娘和妻子家珍都因病而死, 父亲上茅坑摔死, 女儿难产而死, 儿子因抽血过多而死, 女婿在工地做工被石板夹死, 外孙也因吃多了豆子被撑死, 结尾只剩下一头老牛与暮年的福贵作陪。

在《活着》中, 福贵能够坦然面对亲人的生死, 可能基于死亡的确定性, 每个人都要面对且无法逃避的命运, 只是这样的命运来的时间早晚有些许不同。同时, 死亡又是不确定的, 谁也不能提前预知自己将在何时何地死亡、以怎样的方式死去, 我们无法选择怎样死去, 可是我们可以选择怎样活着。为何人类明知道出生意味着死亡, 可当亲人朋友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仍悲痛不已?这是因为死亡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使我们从来没有做好亲人即将离去的准备, 这些突如其来的离开使我们不知所措, 福贵的爹, 儿子, 女儿, 女婿, 外孙都是意外死亡, 福贵一生就这样为身边的家人送葬, 最后只剩下自己。死亡, 也等于说去世或者丧失在世, 但更根本的来说, “死人的不再在世却还是一种存在。”福贵的家人相继死去, 有的死得凄惨, 有的死得安详, 有的死得荒诞, 都一次次摧残着福贵的心, 可是, 福贵依旧活着, 余华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英雄, 活着的意志, 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

死亡是一件神秘的经历, 活着的人无法体验死亡, 死了的人无法传达死亡。也许福贵很想代替他们死去, 因为“死诚然绽露出一种丧失, 但却更甚于遗留下来的人经验到那种丧失”, 通常, 死亡留下来的伤痛都是活着的人在承受着, 亡故之人已离开, 可在世之人却要经历死别, 并眼睁睁望着这死亡的一瞬间。无奈的是, “任谁也不能从他人那里取走他的死。每一此在向来都必须自己接受自己的死。只要死亡存在, 它依其本质就向来是我自己的死亡。”人生中有两件事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替代的, 那就是“活着”和“死亡”。每个人, 都要自己去活, 谁也不能替你活, 每个人也要自己去死, 谁也无法替你去死, 活着与死亡是独一无二的, 隶属于每一个生命体。福贵不能代替他们死去, 他唯有忍受并活着, 这应该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3
通过时代的变化,以及季节的变化,这些人物的死亡也就慢慢地带出来了。
第2个回答  2022-08-23
很多主要人物的死亡都是非正常死亡,比如那个孩子就是吃豆子噎死的,还有一个孩子血液被抽干了,这都是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时代的无奈。
第3个回答  2022-08-23
他抓住了一个人物来进行详细描写,对于其他的人物都是一笔带过的,所以才能够营造出这样的情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