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里谁的点评更具学术性?

如题所述

看待每一件事情要客观,公正,不以自已恶好去不负责任的评说,以贬低,谩骂发泻自己快感的人最垃圾。

康震第一,蒙曼第二,郦波第三,王立群跟前面几位比差一点,点评的时候有时记不住,还要低先看一下,不接受反拔,我老公也这么认为,我只发表自己的看法。

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叫“大会”,好比古代文会肯定要加以议论。我觉得比赛第二。《中国诗词大会》面向全国人民,任务更应该是激发人们内心的文化自豪,而不是节奏紧张急促的答题,比出第一第二。反倒失去了诗词本身的意义。《中华好诗词》的确不错,但比《中国诗词大会》少了几分诗意。毕竟比赛只是一个形式。只能说形式不同,受众不同。

最喜欢蒙曼、康震、董卿这个组合。康震是从诗的大背景解读诗人心态,蒙曼是从诗本身解读意境,还有横向对比,董卿是总结性的一语中的。才子才女啊。真正让我领略到了诗的真谛。

喜欢康震老师,他的百家讲坛我都听了好多遍,尤其是李清照和苏轼,他讲的特别好。他点评的幽默,精辟,尤其是儒雅的气质很适合点评语言典雅,意境悠远的诗词。诗词大会继续这样背猜评下去就感到眼疲劳了。背功了得,很佩服。能出题写诗吗?能写才能继承吧!评得再好,讲得再好,不如写出一两首好诗留给大家传吟。

诗词大会意在传承,让生活在烦杂社会中的大众享受古人留给我们的美好,清静心情,而不是写诗比赛。看见少儿团的孩子们因为诗词的影响而大气、大方,您难道不感动吗?

康老师也闹笑话,他点评毛泽东词"战地黄花分外香",说是战场旁边黄花如何如何,毛泽东自己讲战地黄花指的是弹壳!还说毛效仿陆游词,毛在词前已说是"反其意而用之",哪有效仿一说。前几期也出笑话,点评王维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说春天桂树开花是四季桂!人家那指的是月光,多有意境,多美!康老师点金成铁,自示无知!

《中国诗词大会》并非学术活动,而是面向大众的,更侧重于普及和推广的文学艺术交流活动。那些满嘴之乎者也,高深莫测的所谓学者或隐士,只不过是抓耳挠腮、自我卖弄而已。中华民族文化振兴,需要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集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选拔性为一体的文化传承推广活动。对于为中华文化传承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教授和电视工作者表示赞赏和感谢!

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诗词大会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一档文化娱乐节目,传播诗词知识,激发百姓兴趣,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者吹毛求疵,卖弄风骚,故作高深!

几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各有千秋,你若只顾找人家的短处,那只有你自己是完人了,再说了《诗词大会》不是学术研究,它最大的功劳是引起大家对诗词的兴趣,能最大程度的普及一下古典文化,它就是成功的了,至于点评老师的点评那是他们的见解,是参考,不是标准答案!我曾经也当过播音员,有时也要主持一些节目,未当过节目主持者,绝无可能体察到个中的难度和紧张的力度!尤其是处在央视这档节目,若非董卿女士临场掌控得住,换谁都难以扛得住阵脚!

别说董卿在现场操持,得化费多大的精力,就我看着她那样似乎游刃有余,其实我仅是观看现成戏,也觉得累到腰脊骨!有些人尽是看人挑担不吃力,专事评头品足瞎起哄,弄不好还要趣笑乃至中伤人家,实在是素质低下之极!非常赞同此文对康、王的评点,希望再能看见作者细评后三位文化明星。至于对董卿的评论,个人觉得董卿才是这几个人中最值得赞赏之人,只有她进步最快,毕竟不是所谓的学者。个人以为杨雨才是这几个人中懂些诗词的人,至于有多少水准,那是见仁见智。

我同意一说:即是诗词大赛活动的目的意义不在活动本身,而在活动之外。说白了就是引导国民懂点读点,喜欢她继承并传承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积点文化底蕴,有点文化素养,仅此而已,用不着对谁评头论足,吹毛求疵。现在这个节目又有很多新的比赛项目,对学习诗词和历史、地理真好,尤其是主持人进行参赛人与百人团相互互动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知识的进一步的认识更深刻,更贴切(如三峡的百帝城)特别喜欢郦波、蒙曼老师的解说,也很喜欢康老师的绘画技巧。

虽没有时间全部听完所有诗词大会的全部点评,但总的印象是很精彩,很有品味,也有时代感和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应当点赞,并予以肯定,非常成功。有关几位老师的点评和董卿个主持人的串评,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应当指出,他(她)们的表现充其量也是老师给学生讲学中的知识介绍,背景说明,诗人简介和诗词的意思文字的诠释等,这都属于一般性的工作和技能,很难评价他们的真正文学诗词功底和学术造诣研究水平。因没有看到他们们诗词作品和具有代表性的力作,所以他们不具备称为大师,更不具备诗人的称谓。没有这些名气,名作,桂冠等,对他们只能认为是点评佳宾,或称谓点评教授,对他们进行比较水平的高低,好坏等也就没有必要。

康震老师,王立群老师点评各有特色,康老师更具现代特色,通俗意达;王老师偏向文雅,言词不多。长者可能喜欢王,年轻人可能更喜欢康。总之,二者伯仲之间,不分上下,各有千秋。

康震化难为简,通俗易懂,里边透着大智慧,语言组织能力强,每一个点评都能深入人心,说到点上,王立群的点评就像读古诗词鉴赏词典,刻板教条,味同嚼蜡,不过今年好像做了一些功课,比上一季有所拓展,但比康老师还是差的较多。

诗词大会让人觉得很享受,点评嘉宾各有特色,这档节目有传承文化的作用,又要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大家很喜欢。愿意待在一个角落挑毛病找缺点的人,不妨上台展示展示!或是给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提出更好的建议。

学术总是枯燥无味的,诗词研究方面的学术与应用科学方面的学术完成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应用科学的学术为了更好服务大众,必须严谨,应用起来才安全。而诗词研究的学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精神的过程,为爱好者提供一种积极向上或是娱乐身心的解读方式就达到学术的目的了。

《中国诗词大会》并非学术活动,而是面向大众的,更侧重于普及和推广的文学艺术交流活动。那些满嘴之乎者也,高深莫测的所谓学者或隐士,只不过是抓耳挠腮、自我卖弄而已。中华民族文化振兴,需要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集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选拔性为一体的文化传承推广活动。对于为中华文化传承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教授和电视工作者表示赞赏和感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4

对于很多诗词迷来说,每一期的诗词大会,除了关心最后的冠军花落谁家外,大家最享受的还是嘉宾们的精彩点评。5期诗词大会下来,让我们认识了几位有学识、又有口才的嘉宾,其中蒙曼和康震更是深受大家的喜爱。

蒙曼是大家很喜欢的女嘉宾,很多人每次看到她,都会想起苏轼的一个千古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长相并不出众,但蒙曼却学富五车,自2007年来她五次登上《百家讲坛》。从诗词大会中她的点评来看,她不但对古诗词有深厚的研究,对历史也很了解,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才女。

康震也同样不简单,现任北师大博士生导师的他,不但对古典诗词很有研究,还画得一手好画。在诗词大会中,每次看他的手绘画都是种享受。最重要的是,他在每期节目中的点评也是风趣幽默,总能让大家在学到知识时会心一笑。

看多了两位默契的点评后,估计很多朋友和笔者一样,都有一个问题,两位评委自己写诗词的水平到底如何呢?谁更有水平呢?本期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两首作品,一首是康震的七绝,一首是蒙曼改编的词作,两首都是当众即兴之作,谁的水平更高引起了不少网友的争论。我们们先来看康震的:

《口占七绝》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康震老师平时最爱点评豪放派的诗词作品,这首七绝写得也是颇为大气。首句“大江东去”化用的是苏轼的千古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后半部分改成“流日月”其实是谐音,意思是留日月。次句写得十分应景,我们品赏着古韵,让它焕发出新妍。第三句则颇有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气势,最后的落笔也一样大气。

康震这首诗多次化用名句,将名句赋予了新的涵义,写得颇有特色,用来形容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是再好不过了。而蒙曼老师为了鼓励选手们,也是别出心裁,她把秦观的一首《江城子》随手拿来一改,就让一首本来颇为伤感的作品,有了新的意义。

秦观原词的下阕: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蒙曼修改的下阕只变了最后一句,改成了:但愿惜花人常在,诗千首,酒千觞。

当时有选手落败即将下场,所以蒙曼把秦观《江城子》中下阙的“惆怅惜花人不见”改成了“但愿惜花人常在”,正是好春光时,她希望大家像惜花惜春一样,珍惜美好年华。秦观因为伤春而伤感,所以会歌一阙泪千行,蒙曼改成“诗千首,酒千觞”一场原词的哀怨之气,令整首词的意境一下子明快起来。

虽然只是随手一改,但蒙曼却让一首词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同样是春光灿烂,桃李花香,但每个人看着这些景色时的心境却不一样。蒙曼就是要用这首词告诉选手们,只要内心是乐观的,看什么都会有诗千首的乐趣,都会有酒千觞的豪情。

两首作品,一首是康震自己写的七绝,一首是蒙曼改编的词作,当真是难分高下。有人觉得康震的作品够大气,读来很有味道;也有觉得蒙曼的词改得十分巧妙,旧词新唱也是一种美。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第2个回答  2021-01-21
我觉得是康震,每次他点评总是侃侃而谈,从诗歌的内容到诗歌的背景,诗人的表达意思,让人对诗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3个回答  2021-01-21
我觉得董卿的回答比较具有学术性,董卿诗词范围特别广泛,她的诗词专业术语表达也非常的全面。
第4个回答  2021-01-21
王老师学识渊博,博古论今,引经据典,对诗词理解透彻,能够用精炼、简洁的语言说出问题的精华所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