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全文怎么读?

如题所述

全文拼音

yǐn hú shàng chū qíng hòu yǔ èr shǒu ·qí èr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zuò zhě :sū shì 

作者:苏轼

shuǐ guāng l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shān sè kōng méng yǔ yì qí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yù bǎ xī hú bǐ xī zǐ ,dàn zhuāng nóng mò zǒng xiàng yí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30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